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全义尔。”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应今日觊幸先归觊幸:希图侥幸
B.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礼:送礼
C.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我其处瘗:埋(尸体)
D.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吾曹:我辈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
①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   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二年,朱弁主动要求出使金国,向金国太后太子问安,到了那里,却被软禁到驿馆。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之后还请和他一起被掠夺的人在他死后为他立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②自髡钳③,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 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
   ③ 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遇:对待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拜:授予官职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         服:臣服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B、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C、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
D、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受到高祖的惩罚。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了他在高祖时的作为,又通过田叔侧面了解了孟舒的为人,然后才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 问 之 曰 鲋 鱼 来 子 何 为 者 邪 对 曰 我 东 海 之 波 臣 也 君 岂 有 斗 升 之 水 而 活 我 哉 周 曰 诺 我 且 南 游 吴 之 王 激 西 江 之 水 而 迎 之 可 乎 鲋 鱼 忿 然 作 色 曰 吾 失 我 常 与 我 无 所 处 吾 得 斗 升 之 水 然 活 耳 君 乃 言 此 曾 不 如 早 索 我 于 枯 鱼 之 肆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鲋鱼忿然作色曰……枯鱼之肆”这段话。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里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犬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苜。轸遂至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A.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
C. 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行道:推祟道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B.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
C.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
D. 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
3.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C. 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 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褚玠字温理,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早有令誉,先达多以才器许之。及长,美风仪,善占对,博学能属文,词义典实,不尚淫靡。
陈天嘉中,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齐,还迁中书侍郎。太建中,山阴县多豪猾,前后令皆以赃污免。陈宣宗谓中书舍人蔡景历曰:“稽阴大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景历进玠,帝曰:“甚善,卿言与朕意同。”乃除山阴令。县人张次的、王休达等与诸猾吏贿赂通奸,全丁大户类多隐没。玠锁次的等,具状启台,宣帝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玠搜括,所出军人八百余户。时舍人曹义达为宣帝所宠,县人陈信家富,谄事义达,信父显文恃势横暴。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于是吏人股栗。信后因义达谮玠,竟坐免官。
玠在任岁余,守禄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或以玠非百里才,曰:“吾委输课最,不后列城,除残去暴,奸吏局蹐。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以为不达从政,吾未服也。”时人以为信然。皇太子知玠无还装,手书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还都。
后累迁御史中丞。玠刚毅有胆决,善骑射。及为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卒于官,皇太子亲制志铭,以表惟旧。所制章奏杂文二百余篇,皆切事理,由是见重于世。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有令誉令:美好 B、乃除山阴令除:免除官职
C、竟坐免官坐:因……获罪 D、不堪自致致:奉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乃除山阴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皇太子亲制志铭,以表惟旧申之以孝悌之义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褚玠“刚毅有胆决”的一组是()
①玠锁次的等,具状启台
② 宣帝手敕慰劳,并遣使助玠搜括。
③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
④守禄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
⑤除残去暴,奸吏局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褚玠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声誉。成人后能广泛地学习,文章写得典雅充实,不崇尚过分的华丽。后升任中书侍郎。
B.由于山阴有很多依仗财势的不法之徒,他们贿赂勾结官吏做不法之事,蔡景历向陈宣宗推荐褚玠任山阴县令。
C.褚玠在山阴惩治了有财势的不法之民,依法征兵役、劳役,并严惩了与皇帝宠臣曹义达有密切关系的富民,使曹义达被免官。
D.褚玠为官极清廉。因遭到非议,他如实申述自己能按标准办理政事而不谋取私利。后为御史中丞,受到人们称赞。
5.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达多以才器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后令皆以赃污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时人以为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