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诘、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按照 |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数:计算,列举 |
C.道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命名 |
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而特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B.辟地以为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
C.盖天下之平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孔子曰:何陋之有 |
B.甚矣,汝之不惠 |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
D.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
第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隐藏
B. 欲以彰君之短 彰显
C.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怨恨
D. 高子独敷陈事理 陈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B. 乃真忠臣也
然终善遇之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C. 为益不少 D. 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
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
7.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高允的忠心和无私的一组是( )A. 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
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B.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C. 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此非所谓风节者乎D.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
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他有时与帝相谈从早到晚,有时接连几日。
B.高允对朝廷忠心耿耿,帮助文成帝治理国家几十年,做了很多好事,但二十多年没有升过官,家里贫穷。
C.高允内藏珠玑,很有才华,但外表柔顺,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虽博才多学问,却缺乏刚毅的风骨。
D.高允蒙受文成帝的宠爱和优待,还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文成帝到他家,才发现他家里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就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最后一句断句 。
由此观之,汲 长 孺 可 以 卧 见 卫 青 何 抗 礼 之 有 此 非 所谓 风 节 者 乎 夫 人 固 未 易 知 吾 既 失 之 于 心 崔 又 漏之 于 外 此 乃 管 仲 所 以 致 恸 于 鲍 叔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1)(2)两个句子。
宰予昼寝。子曰:"(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抹灰;粉刷。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翻译:(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②见,是无世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③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④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注释:(1)队:(zhuì)通"坠"("队"的本义就是坠落)。
(2)党:(tǎng)通"倘",偶或,偶尔。
(3)雩:(yú)求雨,指古代求雨时举行的祭祀活动。
(4)文:文饰,装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倍道而妄行。倍:通"背",违背 妄:胡乱,不合理 |
B.畜积收臧于秋冬。畜:牲畜 臧:通"藏",储存 |
C.怪星之党见。党:通"倘",偶尔 见:通"现",出现 |
D.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是:这 常:通"尝",曾经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
B.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
C.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
D.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
B.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C.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D.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14.下面对本文各段意思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论述天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想社会富足安定,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节约用度,增加物质储备。 |
B.第二段从天象、时令和地利三个方面,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说明治乱与自然无关。 |
C.第三段说明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
D.第四段指出人们针对自然现象所做的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对政治的一种装饰,如果认为真有神灵就非常有害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4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7.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 |
C.始吾从若饮:你 |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 |
8. 下列各项划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始速祸焉 |
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
C.以子之材能/举以与人 |
D.张仪之来也/句读之不知 |
9.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
B.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 |
C.因而数让之曰 |
D.子毋读书游说 |
10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日:“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日:“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日:“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日:“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日:“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日:“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日:“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日:“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日:“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拜访
9.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匾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lO多天也不回家。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