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孥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一一《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部分)
张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而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于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 1949年4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澜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张澜先生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某经济史研究学者根据生产力演进方向和经济体制演进方向绘制出下列的坐标图,阅读图示,回答问题。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4)四个象限中任选三个经济类型进行说明。(说明:对所选每个经济类型从经济体制演进方向和生产力演进方向两个维度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应统制的是人民的什么经济行为呢?据我的愚见,政府(指国民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工作: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四、统制人口,不使过庶,并限制劣种之传殖。五、统制大规模工业,创造国家资本。六、统制国民消费,使之合理化。
——李权时《统制经济的前瞻与后顾》(1934年8月15日)
材料二 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货币主义代表)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1)概括材料一中李权时的经济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做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弗里德曼的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与李权时的统制经济思想相比,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主张是什么?

某校学习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学校”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摘自《中华民国文化史》,据清末学部与民国初年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新式学校发展状况绘制下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学生数(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
37888
1024988
光绪三十四年(1908)
47795
1300739
宣统元年(1909)
59177
1639641
民国元年(1912)
87272
2933387
民国二年(1913)
108448
3643206
民国三年(1914)
122286
4075338
民国四年(1915)
129739
4292251

乙:文凭的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下面收集的两张毕业证照(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百年证照)都是宣统三年(1911年),左面的是“山东省登州府黄县中区公立两等小学堂”的,右面的是“吉林法政学堂”的,其中吉林法政学堂毕业证上信息中,包括了毕业生的身世上溯到了曾祖一辈,也包括了毕业考试学科:人伦道德、刑法、历史、地理、日文、西洋文等。最终成绩是毕业考试、平时测试以及考勤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丙:20世纪初中国的两年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了立学宗旨:“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结论:
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教育新旧交替、中西合璧,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在不断否定中进步。
(1)材料甲、乙各属于哪类史料?研究该课题时,如何合理使用?
(2)据材料乙,联系相关史实概括指出学习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
(3)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东京城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