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它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结果出现“赶英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场运动指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大跃进”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轻工业 | B.优先发展重工业 |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增长的速度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
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这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什么思想()
A.重义轻利 | B.维新图强 |
C.居安思危 | D.实业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