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华北人口迁居东北)是我国近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之一。下表是20世纪前半期迁入东北的年平均人口数量及其原因解读,二者对应正确的是
A |
1923~1930年,60万人 |
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大量失业人口迁入寻求就业 |
B |
1931~1936年,5万人 |
日本侵占东北后限制内地人出关,迁入人口大幅减少 |
C |
1937~1941年,50~60万人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东北爆发,国共合作出关作战 |
D |
1941~1942年,110万人 |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东北人返乡,迁入人口达到顶峰 |
《礼记·王制》中记载周代命卿制度说:“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对材料中的“卿命于天子”的准确理解是( )
A.周天子通过“命卿”,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
B.天子所命之“卿”的地位高于天子分封的诸侯的地位 |
C.周天子通过“命卿”,加强了中央集权 |
D.“命卿”说明诸侯国的官员任命由天子决定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 |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 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
A.建国初期 | B.50年代中后期 |
C.60年代末70年代初 | D.80年代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