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甲】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闻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丙】优孟哭马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注释①棺椁:套棺②穿圹:掘墓穴,挖坟坑③赍:送人东西④属:交付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喻) |
B.明日,徐公来(明日:第二天) |
C.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
D.暮寝而思之(之:代指妻、妾、客) |
指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官妇左右莫不私王
C.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服衣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下面对《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群山攒立之状,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
B.第二句写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令的悲愤之情。 |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后文表达参破功名富贵、世事终归虚无的思想作铺垫。 |
D.《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与妻、妾、客人的对话虽然写出了三种不同的语气,但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对邹忌说了谎话。 |
B.本文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部分的叙事为下面的说理做铺垫。 |
C.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由而庄,以小见大,道理深刻而警策。 |
D.邹忌以自己的故事对君王进行现身说法,使人更觉真实,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
下面对《优孟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楚庄王爱马并与群臣商议善待名马的故事。 |
B.故事写优孟讽谏楚庄王不要“贱人而贵马”。 |
C.优孟采用异于常理的方法功谏,使楚庄正得以幡然醒悟。 |
D.优孟建议把马交给厨师,让人们饱餐一顿。 |
3分)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情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时间是什么?自古多有言说。在桃花源,时间是停滞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在黄鹤楼,时间是虚无的:黄鹤去不复返,( )。陈子昂说时间是孤独的存在:前不见古人,( );李白说时间是烦恼之源:乱我心者,( );晏殊说时间是青春如梦:( ),元是今朝斗草赢;苏武说时间是青春不老:谁道人生无再少,( )。抬望眼,时间是代际延续:江山代有人才出,( );放眼量,时间是胜意达观:自古逢秋悲寂寥,( )。
桃花源记(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字
(1)阡陌交通 ( ) (2) 及郡下( ) (3) 便要还家(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何陋之有 C. 花之君子者也 D能以径寸之木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以天下莫能当()(2)使赵不将括 ()
(3)赵括既代廉颇()(4)秦悉坑之 ()翻译下列句子: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请你将赵括与方仲永做一番比较。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父异焉 ()(2)指物作诗立就 ()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翻译划线的句子。
用文中的话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列各项中“而”字解释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 B.温故而知新 |
C.学而不思则罔 | D.援弓缴而射之 |
选出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
B.与朋友交而不信:相信 |
C.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
D.不舍昼夜:舍弃 |
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B.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
C.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很高兴吗? |
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传不习乎 | B.不亦说乎 |
C.温故而知新 | D.人不知而不愠 |
不是谈论学习态度的一句是()
A.学而时习之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人不知而不愠 | D.温故而知新 |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归其大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尝从百骑出()吾去大军数十里()
胡骑遂不敢击()是时会暮( )翻译下列句子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不走,用坚其意。从文中可以看出李广为将有怎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