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格拉底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势力……”对这一则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宣言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言中“本党”是改组以后的中国国民党
B.宣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统一政府之建设”的政府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D.“出师”的“师”是国民革命军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能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