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以上均摘自《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图片是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图1 长期议会通图2 处死不可一世图3 克伦威
过的《大抗议书》的暴君查理一世尔驱散议会
请回答: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被戏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根据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中“试验”过的政体。
(2)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采摘胜利的“金苹果”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
(3)根据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就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1872年月,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
(2)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兹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中学和小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
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么样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根据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礼情况 |
新式婚礼情况 |
1.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易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俗称“放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主要事项) 5.纳彩(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娶亲 7.回门 |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
引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的图片,指出清末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请你指出新式婚礼比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有哪些?
(3)请你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
领域 |
表现 |
交通工具 |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 ① 、轮船和 ② |
通信工具 |
邮政通信、 ③ 、电话 |
① ② ③
(4)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