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节干电池,电动势大约为1.5V,内电阻约为1.0Ω。为了比较准确地测出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提供的以下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A.电压表V(5V,5kΩ)
B.电流表G(量程2.0mA,内阻Rg=10Ω)
C.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为0.5Ω)
D.滑动变阻器R1(0~100Ω,0.5A)
E.滑动变阻器R2(0~10Ω,1A)
F.电阻箱R3(0~999.9Ω)
G.开关S和导线若干
(1)为了能准确地进行测量,同时为了操作方便,电阻箱的阻值应调为 Ω。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原理图 (标注所选择的器材符号)。
(2)下表是根据实验设计的原理图测得的数据,为了采用图象法分析和处理数据,请你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纸上选择合理的标度,作出相应的图线。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电流表G(I1/mA) |
1.37 |
1.35 |
1.26 |
1.24 |
1.18 |
1.11 |
电流表A(I2/A) |
0.12 |
0.16 |
0.21 |
0.28 |
0.36 |
0.43 |
(3)根据图线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V(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电源的内阻r= 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某同学用插针法测量半圆形的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步骤如下:
①首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再画一条入射光线AO。
②然后把半圆形的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平界面与直线aa′对齐,且使其圆心与O点对齐。
③在AO上间隔一定距离竖直地插上2枚大头针P1、P2。
(1)在半圆形的玻璃砖的圆形侧插上第三枚大头针P3,使同时挡住__________。
(2)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3)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
在研究感应电流方向规律的实验中,老师演示了下列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填写下列表格:(灵敏电流表中电流向下,指针向右偏转)
![]() 填写内容 |
![]() |
![]() |
![]() |
![]() |
原磁场方向 |
||||
原磁场的磁通量 变化 |
||||
感应电流产生的 磁场方向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面、小车、沙桶、砝码等器材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图6是实验中一条打点的纸带,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x1,x2,x3,…,x6已量出.
(1)请写出三个不同的计算加速度的表达式.
(2)图甲是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a-F图象,该图象表明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实验,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乙所示,说明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并比较其大小.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其内部所装沙子的质量; |
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 |
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沙桶; |
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 |
E.保持小桶及其内部所装沙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
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
G.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该步
骤应排在______实验步骤之后.
(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做“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为: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绳,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绳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2)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3)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测力计拉时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请指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