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选项是对《春江花月夜》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几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人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实指诗人自己,用“谁家”“何处”构成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同情;而月是团圆的象征,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正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D.“落月摇情满江树”,月已落天欲明,游子只有把自己深深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余辉下的江树上。“摇情”即激荡情思,游子无边的惆怅、诗人无限的同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天净沙·夏
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从字数看,这首元曲属于
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3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
(2)第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 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词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

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