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否应加入英语词汇曾引发广泛争论,其实英语词汇中加入汉语词汇早已是事实,而且汉语词汇还成为英语中其他语种词汇来源中最多的。以上材料说明()
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基础
②不同的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逐步融合趋同
③中华文化是其他民族文化无法比拟的
④我们应以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来面对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回答记者关于“全民阅读”的问题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材料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全民阅读将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
D.阅读能力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2014年,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第一次引入“家风”教育的元素,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通过以父母为榜样的代际教育,在两代人中间表达和传承“孝心、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仁爱、自强的美好品格,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活动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④文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
①要全面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②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材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