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既要有制度自信,又要有价值自信,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制度优势,推动中国迈上新的发展高度。
材料二 某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做法是:注重学习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新的传播手段,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开展“百名优秀志愿者”、“好公民”等评选活动,用身边典型激励市民;发起“日行一善”文明实践活动,倡导市民每天做一件善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座标。
(l)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及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市是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
据此有人说:在对我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相互协商是两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0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08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开始按照十七大报告的建议,着手《选举法》的修改工作。在此过程中,广泛征询了社会各个阶层、专家学者和多方人士的意见,实现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两次之后,因为其属于宪法性法律,根据立法权限的要求,它被提交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
2010年3月14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的2909名代表投下神圣一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1分)
(2)《选举法》的修改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9分)
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触目惊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安与恐慌。2011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特意到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考察,叮嘱工作人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你们中心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守卫者,一定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总书记的讲话表达出了党中央对食品质量安全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的决心,表达出心忧国民之情,寓意深长,值得回味。同时,更是为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中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10分)
2010年7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十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为内蒙古自治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4分)
材料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末至2011年初,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果断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政策。
材料二:在充分征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意见之后,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指导编制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颁布实施。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规划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舆论认为,党的政策正在由“国富民强”向“民富国强”转变,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中央调整经济政策的依据。(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如何体现我国的政治制度。(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