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一 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性”转变。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业招工难的“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材料二 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成为本次大会的提出亮点。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有人说“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是要让阳光照到每一个人身上。”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在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党和国家总是尽最大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这过程中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上述内容你是如何认识的?

某市对青少年问卷调查显示,08年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的时候有95%的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看到老弱病残,93%的人会主动让坐;86%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有83%的人闯过红灯并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
辨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

材料一: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双百”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坚持理想,艰苦奋斗、敢于胜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
材料二: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学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把“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改革开放、爱伟大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转化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1)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说“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
(2)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的道理?
(3)“双百”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体现意识活动的特点的?

材料一: 30年来中国GDP统计图

注: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1978年第十,2000年第六,2008年跃居第三。
材料二: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


谷物
籽棉
花生
甘蔗
肉类
茶叶
水果
1978年
2
3
2
7
3
2
9
2008年
1
1
1
2
1
1
1

材料三: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30年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锁定土地与农民。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产生上述经济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