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4分)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有3种方法。
方法一:将氨气(NH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铜、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测得该气体的密度为1.2572g/L。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           (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              (填名称)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下图是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制N2,并测定生成N2体积的装置(部分装置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
(此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2)B部分中冰盐是冷凝作用   
【实验探究】
   
②20℃时,取含溶质0.21g饱和NH4Cl溶液放入烧瓶,连接装置;
③调节水准管,使其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2.0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饱和NaNO2溶液,加热至反应发生,移走酒精灯;
⑤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
⑥待冷却至室温,调节两边液面高度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00.0mL;
⑦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实验①是                               
(2)步骤④中,移走酒精灯的目的是                              
(3)计算生成氮气的质量和密度。 (4分,计算过程中以及最终数据均保留2位小数)
【解释与结论】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纯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与评价】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C
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顺利滴下        D.防止溶液冲入U形管
(2)科学家瑞利仅仅是从小数点第三位数的差别,发现了新物质。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 和生活中要学习科学家的                  .
A.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学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弃,不要浪费时间
C.不能因为微小的差异而放过一次成功的机会
D.要相信权威,权威一定是正确的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气体的干燥(除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 NaCl NaOH N a 2 C O 3

猜想二: NaCl NaOH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化学式)。

某活动小组对教材中关于钟乳石形成过程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一】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查阅资料:(1) CaC O 3 C O 2 H 2 O 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 Ca HC O 3 2

(2)溶有 Ca HC O 3 2 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 Ca HC O 3 2 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 C O 2

溶液变浑浊

生成的沉淀物是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 C O 2

浑浊液又变澄清

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3:加热步骤2所得溶液

溶液又变浑浊

溶洞中能通过    个反应把 CaC O 3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 NaOH Ca OH 2 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 NaOH 溶液是否也能与 C O 2 反应生成 NaHC O 3

【探究活动二】 C O 2 通入 NaOH 溶液中,产物中是否有 NaHC O 3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1:取一定量 NaOH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 C O 2

无明显现象

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Ca N O 3 2 溶液

澄清溶液变浑浊

加入过量 Ca N O 3 2 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步骤3: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    

有气体生成

通入 NaOH 溶液中的 C O 2 足够多时,   (填“有”或“没有”) NaHC O 3 生成。

反思提升:(1)若要用 C O 2 Ca OH 2 溶液反应获得 CaC O 3 ,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    

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

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    

用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溶液,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收集气体,   (填操作)后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该气体为    

实验二:将实验一所得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出现白色固体。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对所得白色固体作如下探究。

【资料】①能与作用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

溶液反应会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含浓度较大的溶液,受热不分解。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

a. ;b. ;C.

【实验】取适量白色固体,利用如图装置充分加热,U型管中    ,则猜测b成立。

【反思】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后出现白色固体的原因是    

实验三: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碱式氯化铜[]蓝绿色固体,其受热会分解生成。取一定量蓝绿色固体,充分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用足量的吸水剂氯化钙和烧碱溶液充分吸收。

(1)实验测得氯化钙增重0.36g,烧碱溶液增重0.73g。则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2)若烧碱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则测得的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含有铵根离子( N H 4 + )的盐属于铵盐,兴趣小组对铵盐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了解组成】

(1)一种常见铵盐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为,则它表示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 N H 4 HC O 3 ,某种碳酸氢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1.8%,则该碳酸氢铵样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比较性质】

(1)已知硝酸铵溶液显酸性,则该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N H 4 +    (填离子符号)。

(2)常见的铵盐中,仅有碳酸氢铵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放出氨气,则常温下鉴别碳酸氢铵与硫酸铵的最简便方法是    

(3)铵盐与碱混合通常会放出氨气,因此,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写出加热条件下硫酸铵与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可以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那么,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查阅资料】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进行实验】

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甲:

(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    

(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    

【拓展延伸】

再取一根V型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乙。

(1)图乙实验中,最先出现白烟的位置与图甲实验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    

(2)实验中发现V型玻璃管发热,其原因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