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如何解决农村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 B.“我……我……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他问得很突然。 |
| C.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题目是《快乐影子舞》。 |
| D.在莫斯科发表演讲的习近平主席,给俄罗斯学生留下了睿智、大气的印象。 |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明
| A.美国积极推行主宰世界的世界主义方针 |
| B.苏联力求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 |
| C.美苏积极谋求扩大本国实力和世界地位 |
| D.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 |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小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 A.代议制民丰 | B.总统制政体 | C.两党制特色 | D.联邦制机制 |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
| 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
| 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
| 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
约翰·弥尔顿在《为英国人民申辩》一书中写道:“如果暴君势力压倒人民的地方可以说是上帝把人民送去奴役,那么在人民势力压倒暴君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说上帝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呢? 如果昏君的暴政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那么我们的自由为什么就不能说也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 弥尔顿的上述言论
| A.阐释以自由为武器反抗暴政的合法性 |
| B.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必然性 |
| C.肯定“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
| D.宣传基督教神权存在的必要性 |
杨宁一认为,在开创现代民主的实践中,各国特点迥异:“重自由而轻平等”、“突出平等的价值而对自由的保护不足”、“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使之相对均衡”。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应该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
| B.英国革命 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
| C.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 D.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