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链接】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然后能改             
③吴既                         ④与百姓同其劳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女忘会稽之耻邪?
                                                                              
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链接短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武陵人捕鱼业/不足外人道也 B.病终/向所志
C.忘路远近/水路草木 D.前行/不出焉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一是行动口口口口;二是衣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三是精神状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
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做铺垫。
D.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耕者入冢而得()(2)开燕()(3)玉盏碎()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呢?

“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 B.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星隐曜
C.未识书具/吾求古仁人之心 D.并为其名/是指物作诗立就

翻译句子。(3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文章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而略写他成年后才思衰退的情形?(4分)

附加题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顺拾桑椹(2)以器盛之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翻译句子。
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你还能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吗?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拟) B.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
C.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內集:家庭聚会) D.左将军王凝妻也(之:助词,的)

文章开头交代咏雪背景是:。咏雪的直接原因是:。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根据原文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B.文中“儿女”指儿子和女儿。
C.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D.本文营造了一种轻松、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