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五个南瓜窝子 刘正权
①吃完团年饭,刚生燃火盆,雪就一团一团砸下来了。
②我猫在火盆前烤火,双手夸张地在火苗上抓来抓去。新婚才三个月的妻偎在我身旁,把手笼在袖子里。妻是城里人,正月初五要上班,妻不想让同事闻见她手上烤过火的柴火味儿。
③爹烤了会火,又咳嗽了一通,开始脱我给他买的大头靴,换上一双大胶鞋。我问爹,下这大的雪,换鞋干啥去?
④爹没言语,娘插了句,能干啥,挖南瓜窝子呗!我想起来了,老辈人传下的规矩,三十吃了团年饭挖的南瓜窝子,第二年结的南瓜又大又圆,家里有几个人就挖几个,来年一家人才会幸福大团圆。
⑤ 爹扛了锹出门,雪风一下子灌进院子,我抱了一下膀子,看了眼妻,妻不说话,只是偎得更紧了。
⑥ 咳嗽声渐渐被风雪淹没了。
⑦ 我磨磨蹭蹭找了双旧胶鞋套上脚,顺着爹的脚印走了出去,爹的脚印很淡,很轻,像是怕惊动谁似的。找到父亲时,父亲正挖好了三个南瓜窝子,第四个挖了一半。我接过锹来,说,年年不是只挖三个吗?
⑧ 爹咳了一下,风雪不失时机地钻了进去,爹砸了一下嘴,“你媳妇不算家里人啊!”
                                                                                
⑩“我信!”爹横了我一眼,腰一弯,咳嗽加剧了。
⑪“我挖,我挖不行吗?”我嘟嘟哝哝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⑫没十分钟我就挖好了,抬起头,爹已在寻第五个窝点了。
⑬我说回去吧爹,爹犹豫了一下,要不再加一个小的?小的?我一怔,跟着明白了爹的意思,“您不怕别人笑啊,孙子还在肚子里,没影的事呢!”
⑭年一晃就过去了,五月端午时,我的儿子出生了,八个月,早产,乡下有说法,叫养七不养八,说是八个月的孩子不如七个月的好养。爹娘眉头不展的,爹说,要死死我吧,冲一下孙子的关煞。又是乡下的迷信说话,人要戴重孝才能免灾,孙子戴爷爷的孝,当然是重孝了。
⑮爹竟真的过世了,身体不好加上忧虑孙子,就像饱经风霜的枯枝,加上雪雨一欺,“咔嚓”一声就折断了。
⑯爹死前拉着娘的手,只说了一句,记得挖南瓜窝子呀!爹过世不久,我把乡下房子变卖了,把娘接进了城,挖南瓜窝子,哪儿挖去!
⑰有娘在身边的日子真好,洗衣机都成摆设了,娘还买了砂罐给妻煨汤喝,喝得妻的嘴一天比一天叼。
⑱日子有滋有味地过,转眼又是腊月三十了,依然下着雪,吃了团年饭,我和妻躲在卧室里逗小家伙看电视,娘在客厅和厨房穿梭着。
⑲我喝多了黄酒,尿急,出来上卫生间,一看,娘没了,人呢,我寻到阳台上,看见娘正弯腰在地上鼓捣着,阳台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四个小花盆,娘正用铲刀翻土,往里面点种南瓜子。
⑳风雪在没有封闭的阳台肆意飞舞着,娘没有发现我。我退了回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走进娘的睡房,爹的遗像前,我用打火机点燃三根烟,竖在桌子上。我知道这是迷信,但我想像爹正有滋有味抽着它们,我甚至都听见了爹的咳嗽
文章写了父亲所做的“迷信”的两件事,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请你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爹扛了锹出门,雪风一下子灌进院子,我抱了一下膀子,看了眼妻,妻不说话,只是偎得更紧了。
(2)爹的脚印很淡,很轻,像是怕惊动谁似的。
结合前后文,在第⑨段划线处补写“我”当时的神态和语言
联系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说说你对文中父亲、母亲迷信做法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老人与壶

①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②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③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④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⑤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⑥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⑦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⑧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⑨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⑩“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⑪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⑫“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⑬老人依旧摇头。

⑭“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⑮“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⑯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⑰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⑱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⑲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⑳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㉑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㉒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㉓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㉔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㉕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㉖“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㉗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㉘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㉙“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㉚“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㉛“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㉜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㉝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㉞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㉟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㊱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壶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概述故事情节。

(2)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

(3)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⑲段的画线句。

(5)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6)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M?

(7)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掲秘“悟空”上天施展神通

①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②“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悟空”的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悟空”的身材比一般的卫星小巧,长宽高只有1.5米、1.5米、1.2米,像盒银白色的方形蛋糕。而它的“火眼金睛”却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暗物质的踪影。

④卫星采用的是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結构设计。据介绍,“悟空”由四个有效载荷组成,分别是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能量器和中子探测器。所有探测器及电子设备安装在1个立方米的空间内,技术难度超过了我国目前所有的上天高能探测设备。

⑤以《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名字命名的卫星“悟空”,没有携带金箍棒,却带了300多根“水晶棒”。 位于卫星核心部位的BGO能量器包含了300多根纵横交错排列的晶体,每一根都有2厘米见方、60厘米长,是世界上最长的BGO晶体,研制难度非常高。整个卫星中,BGO能量器的重量就占了多半。这些漂亮的“水晶棒”能够测量入射粒子的能量,并且由于电子和质子与晶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类似淋浴喷水形状的簇射,而电子和质子产生的簇射形状不同,因而科学家可以区分出电子和质子。

⑥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粒子的探测目前是国际科学前沿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领域。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正在筹建或实施多个暗物质探测实验项目,其所究成果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⑦“悟空”将面朝太空,在太空中开展探测任务,接受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由于暗物质可能存在于任何区域,它头两年将对全天扫描,探测暗物质存在的方位。两年后,根椐全天区探测的 分析结果,它将对暗物质最可能出现的区城开展定向观测。

⑧寻找暗物质的过程就像与幽灵捉迷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仪器越灵敏才越可能有发现。“悟空”就是通过提高能量分辨和空间分辨的本領,降低宇宙射线背景噪音,并且把探测器做得足够大等方法提高灵敏度。

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表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促进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悟空”在观测能段范围、能量分辨率上超过国际上目前所有同类探测器。

B.科学家根据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簇射形状不同来区分电子和质子。

C.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占宇宙95%以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

D.降低宇宙射线背景噪音能有效地提高“悟空”的灵敏度。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悟空”?

(3)简要说明第⑤⑥段加点文字的语言特点。

(4)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

(5)结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谈谈为什么把这顆卫星命名为“悟空”。

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①一位汉学家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当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编织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纬里,当各种各样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奔涌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必要追问: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节,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何以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

②春节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节,是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凝聚了人们对新的期盼、对旧的扬弃。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那时以“载”称年,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③今天的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文明,13亿中国人中超过半数扎根在城市,“异乡人”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标识。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甲)“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④在春节,大多数中国人重返故乡,家庭团聚、共叙亲情。平日的矛盾与分歧在人伦亲情中得以纾解,在喜庆的氛围里融为和谐。无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融化在双亲的白发与皱纹里、亲友的问候与关爱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声中、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而对家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的温习和承袭。贴春联、写福字,拜大年、逛庙会,一系列春节民俗和仪式,一遍遍强化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尊重时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世俗规则。在春节,人们因团聚而欢欣,因收获而感恩,因梦想而憧憬。

⑤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乡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在春节,人们回归故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亲情的归属感,由此上升为一种“根源意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大地的珍爱。正因为这样,春节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华人的心底。

⑥如今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节日。春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传递给世界的独特却能引发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以及更多更多。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⑦春节,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现代意义。历史从来不仅仅关乎过去,历史最终指向未来。一个历史规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远者如马其顿,将希腊文明传递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近者如欧美,通过现代媒介、现代艺术将欧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也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蕴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⑧春节,说不尽道不完。春节的内涵太丰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场,强韧的情感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念兹在兹的乡愁。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梦想。惟愿春节这株没有年轮的大树,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1)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3)文章第③段(甲)处和第⑤段(乙)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是株没有年轮的树”,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空位

蓝月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去。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那小子,吃饭就像一头小牛。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爸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车或者打出租车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问,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透过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他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爸,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爸,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爸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啊,你们好好地就好。说这话他的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汽车喇叭里响起一个亲切的女声:乘客朋友们,现在是上车高峰,请主动往里边走。请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谢谢!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外面的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紧紧靠着她的妈妈,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说难听点他简直就像米饭上突然飞来的一只苍蝇。

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的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一次都没有舍得用过。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有的还捂住了鼻子。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

谢谢你,爷爷。

是和他说话吗?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当然他什么也没做,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儿,而是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 节选自《小说选刊》2016.03,有删改)

(1)小说中插叙了儿子小时候、接到大学通知书时以及参加工作之后与父亲对话的两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始终低着头,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3)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 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的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04﹣23,有删改)

(1)简要概括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2)试从小姑娘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以“山果”为题的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