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分)
(1)屋舍俨然(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4)答之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五十五,有删节)

【注】①灌:灌县,今都江堰市。②厥明:天亮。③铅椠:指读书作文。④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亦 霁:(雨)停

B.

晚 迨:趁着

C.

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 类:好像

D.

天下之奇观矣 备:齐全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


②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


(3)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什么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溪而渔 临:到

B.

泉香而酒 洌:清

C.

选贤能 与:给予

D.

故人不独其亲 亲:以……为亲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前陈者/面山

B.

宴酣乐/下车引

C.

不独子子/真无马邪

D.

力恶其不出身也/皆以美徐公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

社会稳定

B.

生活安乐

C.

为人诚信

D.

关系和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溪北无路入,乃下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伐竹取/会天大雨,不通

B.

潭中鱼可百头/杂然相

C.

乃下溪中/瞬息可

D.

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 降 而 就 溪 则 溪 水 正 从 门 中 跃 出 有 巨 石 当 门 分 为 二 道


(4)【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5)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处 阙:______

②至于夏水陵 襄:______

③心始之 异:______

而卫者 环: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3)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4)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

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 :规模

B.

春和景明 :日光

C.

先生奇轼言 :惊奇

D.

以为平生之恨 :遗憾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

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

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

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