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 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 。
⑵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
⑶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某小组同学将BaCl2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将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并探究滤液的成分,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与发现】Ⅰ.BaCl2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Ⅱ.滤液里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滤液里的溶质只有HCl;
猜想2:滤液里的溶质有HCl和H2SO4;
猜想3:滤液里的溶质有HCl和。
【探究与验证】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甲 |
取少量滤液,加入少量锌粒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2成立 |
乙 |
取少量滤液,加入少量的Na2SO4溶液 |
猜想3成立 |
【反思与评价】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出_(填甲或乙)的结论是错误的,应该将药品更换成(填序号)。
A.AgNO3溶液 B.Ba(NO3)2溶液 C.Na2CO3溶液 D.Mg
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或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Na2O+H2O ="=" 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白色物质 为Na2O |
方案2 |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白色物质 是。 |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四瓶长期存放且失去标签的溶液,现标为A、B、C、D,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出四种溶液?
【进行实验】组长楠楠同学的实验如图所示:
【表达与交流】楠楠同学取少量A溶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楠楠同学由此得出结论:A是碳酸钠溶液。
萍萍同学不同意楠楠的观点,她的理由是(1)。
经过交流,两人一起制订了新的实验方案:另取少量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2)溶液,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3),
过滤后,取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证明了楠楠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时确定了A。
两位同学取B、C、D样品继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观察到B中无明显现象,C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中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两位同学最终区分出了四种溶液。请将B、C、D三瓶溶液中
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标在试剂瓶的标签上(4)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楠楠和萍萍两位同学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长处是
(5)。(写一点即可)
如图为某学生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回答:
(1)通过此探究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
(2)实验结束后,用灯帽可将酒精灯熄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小明把过量锌粒加入有盐酸的试管中,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的速度逐渐加快,一段时间后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产生气体。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也先随之升高,最后下降到室温。于是,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某金属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表
盐酸溶液浓度 |
反应开始时酸 溶液的温度 |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 |
反应结束共产生气体体积 |
5% |
20℃ |
10 mL |
60 mL |
10% |
20℃ |
19 mL |
118 mL |
15% |
20℃ |
28 mL |
175 mL |
5% |
35℃ |
28 mL |
60 mL |
10% |
35℃ |
72 mL |
118 mL |
15% |
35℃ |
103 mL |
175 mL |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有、。
(2)可以通过比较实验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
(3)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而不是逐渐减慢。请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