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翔的帽子
李显
星期天早上,天很冷,13岁的安德烈让妈妈带他去教堂,他要去问神父一个问题。
劳拉夫人把儿子安德烈抱上轮椅,给他戴上一顶新买的红色保暖帽,推着轮椅,顶着寒风,去了教堂。
到了教堂,安德烈一个人滑动轮椅,进了神父的房间。
没多久,安德烈出来了,劳拉夫人赶紧迎了上去,关心地问儿子:“噢,宝贝儿,你问了神父什么问题?”
安德烈笑了一下说,问题解决了,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见儿子不肯说,劳拉夫人不再追问,推着儿子走出教堂。走出没多远,迎面走上来一个卖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的年龄跟安德烈差不多,这么冷的天,他竟然没戴帽子,耳朵和小脸冻得通红。他礼貌地对劳拉母子说:“您们不需要一份报纸吗?今天早上出版的晨报。”
安德烈把目光转向妈妈:“买一份吧?”
劳拉夫人从不看报,她明白儿子为什么让她买——儿子是出于同情。她微笑着点点头,开始掏钱。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时,儿子竟然摘下自己的帽子,要送给卖报纸的小男孩。
卖报纸的小男孩直摇头,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我不能要,因为我有帽子,只是早上匆忙出门忘记戴了。”
安德烈笑着对卖报纸的小男孩说:“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说着,他友好地伸出了手。
“当然!”卖报纸的小男孩友好地和安德烈握手。
“朋友,我把帽子作为礼物送给你,希望你能接受。”安德烈真诚地说,“你现在真的很需要它,而我一会儿就到家了,再也不需要它了……”
听到这句话,劳拉夫人心里酸酸的,她明白儿子说的“再也不需要它了”是什么意思:安德烈得了可怕的癌症,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多了……
卖报纸的小男孩欣然接受安德烈的礼物。
看着小男孩戴上红色保暖帽美美地离开,安德烈露出了笑容。
卖报纸的小男孩走了之后,安德烈突然想起来什么,叫道:“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
劳拉夫人急切地问,是什么东西,要不要去追那个小男孩?
安德烈摇摇头,说:“不,没什么,把帽子和那样东两都送给他吧。”
回到家后,安德烈的病情突然恶化,劳拉夫人赶紧把儿子送进医院。
几天后,安德烈去了天堂。让劳拉夫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
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这天早上,风和日丽,她去餐厅做钟点工。下班时,外面已经变天了,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她刚要走出餐厅,餐厅老板突然叫住她,指着门边衣架上的一顶保暖帽说:“外面风很大,你没戴帽子,戴上它吧,不用还回来。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劳拉夫人心里一热,当她看到衣架上那顶帽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当劳拉夫人走到家门口时,只见路边有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积雪,那位清洁工竟然没戴帽子,于是,她不由自主地摘下帽子,送给那位清洁工,也认真地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清洁工感激得连连道谢。
转眼两个月过去。
这天是母亲节,劳拉夫人早上起来很伤心。以前,每年的母亲节,儿子都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为她买一朵康乃馨,儿子没了,她再也收不到康乃馨了……
就在劳拉夫人对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劳拉夫人擦擦眼泪,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老一小两个陌生人。老的是一位神父,小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劳拉夫人看他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老神父礼貌地问:“夫人,您是安德烈的母亲,劳拉夫人吗?”
劳拉夫人点点头,问有什么事?
老神父说:“我是玛丽娅教堂的神父,我身边这个孩子名叫杰克。几个月前,杰克来到教堂,说有一个坐轮椅的男孩送给他一顶帽子。后来,他在帽子的外卷层里发现一样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送他帽子的男孩叫什么,家住哪里,所以无法把那样重要的东西还给男孩,于是他就来找我帮忙。我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但没有找到。后来,我去了警察局,让他们帮忙。起初,警察局并不打算帮忙,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找一个不知道姓名和住址的孩子很难。可当我把那样重要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之后,他们立马答应帮忙……感谢上帝,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
劳拉夫人伤心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可我的儿子已经去了天堂……”
老神父幽幽地说:“不,你的儿子安德烈他还活着!”
劳拉夫人奇怪地愣住了,不知道老神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神父接着说:“当杰克看到帽子里的那样东西后,虽然他非常喜欢那顶帽子,但他没有把那顶帽子留为己有,他说,他要像你儿子那样,也要做一个天使!于是把那顶帽子送给了别人,并且在送出时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需要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让人感动的是,我发现,这顶保暖帽正以一种微妙的默契,在小镇上传递着!当帽子插上了感恩的翅膀,就会飞翔!说完,他把一样东西交到劳拉夫人手上。
劳拉夫人接过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的一封信:
今天,我到教堂问神父一个问题:天使在哪里?天使为什么不来帮我?神父对我说:做一个天使去拥抱别人,比被天使拥抱更幸福。我懂了,所以,我决定,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在死之前,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别人,我也想做一个天使!
看完信,劳拉夫人已是泪流满面。
这时,杰克突然从背后拿出一朵鲜艳的康乃馨,送到劳拉夫人面前,深情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
劳拉夫人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接过康乃馨,把杰克搂进怀里,看着那朵芳香四溢的康乃馨,仿佛看到儿子在笑,她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安德烈让妈妈买小男孩的报纸,用意有二:一个是同情小男孩,一个是想把帽子送给小男孩,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
B.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为了打发时光,她选择了做餐厅钟点工,这样可以让她忘却心中的伤痛。
C.母亲节那天,劳拉夫人很伤心,因为那天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
D.神父说安德烈还活着,让劳拉夫人很吃惊,感到不知所云。其实神父的意思是安德烈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很多人,他的爱心一直传递着。

E. 小说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故事感人,时而让人悲戚,时而让人温暖。帽子的“飞翔”,其实就是精神的飞翔。
小说中有多处铺垫和照应,请找出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劳拉夫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劳拉夫人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你是如何理解幸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拚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拚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可怕,拚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拚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镇上的人曾经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就立刻改变,这说明新的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B.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由备受欢迎到疯狂舞蹈,死在台上,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到绝望、疯狂。
D.“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E.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2)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4)小说以“英雄的舞蹈”为题,小说中的“英雄”有什么特定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福等方面的内容。
B.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C.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锤百炼,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早,先民用图腾崇拜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用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而含蓄地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D.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它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毫不逊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B.“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曾长期主导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C.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D.许多美丽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舍的教书与办学
1918年6月,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品学兼优,深受校长和老师们赏识,被京师学务局直接任命为内城左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那年,老舍只有19岁。
一个19岁的青年,本身也只是个才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却已经要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然而,这位校长的行动并没有让教员与学生失望,在担任小学校长期间,老舍和他的同事们注重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创新。他们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实行新的学生管理办法,用新的思想去启发教育学生。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让学校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老舍整天吃住在学校。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活动,常常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还经常和工友们一起打扫校园,养花种草。就这样,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努力,用新思想改造学校,把学校办得越发出色,连学生家长也称赞老舍“治校有方”。
由于老舍担任校长一职的良好表现,1919年下半年,他被京师学务局选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先后在南京、无锡等地查访了二十多所小学,并与其他考察人员一起撰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告》。随后,老舍又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所劝学员,负责巡察一个区里的小学教育。这期间,老舍依然对教育工作尽心尽责,曾经上呈京师学务局,申述有 17处私塾塾师不良、守旧,并且指出为了严肃学习和发展教育,应将这些私塾进行淘汰。
老舍不仅在学校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教学活动。他曾帮刘寿绵办过贫儿学校,也在地方中学做过义务教员,资助贫苦孩子读书。在做义务教员时,他不忘忧国忧民,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1922年夏,老舍在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主持教务,负责教授修身和音乐。他积极参与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在具体办学上,带领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坚持贯彻“以平民精神陶冶儿童的心,以勤劳主义锻炼儿童的身,以自学主义发展儿童的脑”的办学宗旨,力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922年9月,老舍应聘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中国文的授课,并兼任初级二年级七组(班)辅导员。在那里,他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们记忆深刻。学生们一下子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抓住了,他们感到这位年轻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不知不觉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似乎变成了相识多年的知交,所有的“夹生”感觉都被先生的诙谐话语吹跑了。学生们觉得他们得到了一个爱开玩笑的大哥哥,打心眼里喜欢。下课后,也总是身前身后簇拥着老舍,总想再听几句平常绝听不到的话语。
1923年到1924年上半年,老舍赴京师第一中学任教,讲授国文、音乐和修身等课程。作为教师,他上课时不是单纯机械地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硬邦邦地囿于一篇古文而字斟句酌,他的讲课内容极广,凡与他讲解的文章有联系的东西,无所不及。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如说相声、表演京剧、唱曲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生动的课堂授课。
1924年夏,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在此期间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后又在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的国文教员。归国之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直至三十年代末辞去教职。
回顾起这段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缘,老舍曾说:“在我二十七岁以前,我的职业与趣味所在都是教书与办学校。”实际上,教育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舍之后的创作及工作中。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验,也与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一系列关联。
老舍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舍在自己本身也还是个长大没多久的大孩子时,就已经担负起管理一个学校的重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
B.1919年,因为老舍担任校长时的良好表现,他被派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随后,老舍又因撰写的参观报告优秀而被京师学务局提升职务。
C.老舍不仅对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身体力行,还积极带领同行,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实行使学生“心”“身”“脑”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
D.老舍在地方中学做义务教员时,曾帮刘寿锦办贫儿学校,资助贫苦孩子读书。他时刻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E.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了老舍的人生经验,给他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他对这段教育情缘始终难以忘怀,更不忍舍弃。
(2)老舍“治校有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老舍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老舍的授课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多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小说的心理描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
B.古代画在墙上与帛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
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C.真正的唐朝人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
B.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是舞台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在案头看。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