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科学家声称了每个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颅脑面临惊恐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应激激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

根据文意,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而独立活动的神经系统
B.它的物质构成中含有神经细胞及对其起显著作用的物质
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
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


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
B.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
C.进食和消化的需要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实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二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个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绵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绵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后代繁衍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
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
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
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

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大多数人那里,电子传播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因为电影、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相继为大众的日常现实制造了巨大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传播媒介的问世往往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和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证明,媒介的垄断时常导致符号的垄断;反之,符号的解放必然吁求媒介的解放。相对于报纸,电视显然提供了一个远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抱怨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因此,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再度震动了人们。许多人看到,计算机互联网正在将这些权力归还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不仅最大限度地敞开了门户,而且,它的特征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
所以,人们对于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不易察觉。人们往往忽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强大功能中存在着强大的控制。如果说电视发射台的部分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那么,互联网的无中心网络结构--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同样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似乎是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传统的空间栅栏正在被漫不经心地跨越。然而,技术知识和语种突然显示了比地理位置远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定软件知识和技术的人无法在网络之中自如地驰骋,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
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另一方面,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不谙英语的人进入网络之后常常空手而归。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提供的自由是以享有某些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即是另一种新型的限制。电子传播媒介的解放和控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并均与电子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联系在一起。如果电视台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射功率,电视又怎么能得到如此之多观众的拥戴?另一方面,如果电视台运行的费用不是如此之高,广告商又怎么能如此大规模地包揽文化权力,裁定电视节目的趣味,甚至充当惟一的裁决?

不能证明"电子媒介的崛起通常被视为一种进步的标志"的一项是( )。

A.电影、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快乐
B.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民主、更开放
C.电视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
D.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阶层的人,都可能围绕电视形成种种共同体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媒体的运行会给人们带来不便,这不便又会引发新型媒介的产生
B.电视的弊端导致互联网的出现
C.电视垄断了信息的处理,观众的需求促使互联网的产生
D.大众与传播媒介是一种互动关系


下面不属于电子媒介"解放之中所包含的另一些新型的隐蔽枷锁"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
B.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已经事先指定了人们所能驰骋的范围
C.英语是网络空间的通行语种
D.电视台的运行费用很高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权力归还大众
B.电视发射台的权威来自机械的力量
C.网络提供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D.广告商对电视台的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