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3 年1 月我国74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74 个城市1 月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31 · 6 % ,超标天数比例为68 · 4 %。超标天数中以PM2.5 为主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
注:有数据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PM2.5 的“贡献”率较高。
表1 、2013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标准
车型 |
纯电动车 |
插电式混合动力 |
||
续航里程 |
80 ≤R < 150 |
150 ≤R<250 |
R≤50 |
R≥50 |
国产车型补贴 |
3.5 万元 |
5 万元 |
6 万元 |
3.5 万元 |
中央补贴 |
3.5 万元一6万元 |
0 |
||
地方补贴 |
视各地政策而定 |
0 |
||
其他优惠政策 |
上海、广州地区免牌照拍卖费用 |
同左 |
注:据前瞻数据中心监测,2013年2 月,新能源轿车稍售2314 辆,同比增长43.10% ; l—2 月累计同比增长71.97 % ,增幅较上年同期大幅扩大。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全会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而奋斗!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要实现美丽中国梦,我们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1)概括材料一和表1 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6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 相关知识,请你简要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市场主体和国家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9 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实现“中国梦”提一些合理建议。(12 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根据以下三个情景回答相关问题
情景一:2010年5月15日前,深圳市市区人大代表进行依法换届选举。爸爸作为选举人,将参与盐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而妈妈却打电话对爸爸说:“选谁都无所谓,我替你随便画几个圈得了。你在外出差,就不要回来了。”
(1)情景一中,你同意“妈妈”的观点吗? 为什么? (6分)
情景二:盐田沙头角的太平洋、海涛、鹏湾、桥东等是上世纪80年代规划建设的,受当时的条件限制,几个老住宅区目前已十分破旧、脏乱,盐田区决定制定旧城更新单元计划将这几个老住宅区首先考虑纳入。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为老城区改造献计献策。
(2)情景二中,你想对决策部门提出建议,你会通过哪些具体途径? (4分)
情景三:2010年7月11日下午,广西某铝厂对因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的靖西县新甲乡庞凌村凌晚屯矿区运输通道进行改道施工,与群众发生矛盾冲突。13日下午,一些人员组织游行,堵塞国道和县城交通,并向前来化解纠纷的干部和维护秩序的民警投掷石块,一名干部被砸中受伤。
(3)情景三中,部分村民的做法属于无序的政治参与,这样的参与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4)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对我们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何启示?
“网络民意”成为近几年“两会”的一大亮点。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政府官方网站围绕两会议题,联合商业网站推出“有话问总理”、“两会建言”、“两会调查”、“网民提案”等五花八门的栏目,而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是早已在各大论坛上“置顶”。
问:“网络问政”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2010年4月,广东省在深圳召开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会议。
近年来,广东省A市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来抓,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强化政府科技资源的支抹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B市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经济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了东部高新技术、北部传统优势或特色工业、南部加工出口工业的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学道理?(16分)
材料一:二十国集团定于9月24日至25日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第三次金融峰会,而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将是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当前,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趋稳、向好的迹象,迫在眉睫的危机已经渐渐消退,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话,那就是“近忧已解,远虑犹存”。 但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趋稳、向好的迹象越来越多,趋
势也越来越明显。从近期看,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最黑暗时期一度逼近全球性大萧条的危险已经解除了。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特点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