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
B.地方万里方:方圆。 |
C.人众车舆舆:众多。 |
D.政由一家由:如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因说佗曰不如因善遇之 |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C.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白诸兄日:“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5分)
译文:
(2)诸将成日:“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
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给:衣食充足,丰裕 |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寇:侵扰,劫掠。 |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许:夸耀,自夸 |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笃:忠厚,诚实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之田中,号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C.群盗闻而避焉纤歌凝而白云遏 |
D.因退兵寺城,不复敢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卞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为尽孝心和解决家用不足,十四岁就勤力耕种,于秋天获得大丰收。最终“足充葬用”。 |
B.后高祖与吴明彻诚恳相交,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势,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 |
C.太建四年,吴明彻被任命为侍中、镇前将军,率军十三余万北伐,在寿阳大败齐将皮景和,夺得辎重无数。 |
D.太建九年,吴明彻奉命北伐,并多次击溃敌军,后因军溃被俘。不久因忧愤生病,死在长安.享年六十七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
B.墙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
C.先妣抚之甚厚厚:亲切 |
D.何竟日默默在此![]() |
对“庭中通南北为一”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庭中通\南北为一 |
B.庭中\通南北\为一 |
C.庭\中通南北\为一 |
D.庭中\通\南北为一 |
能够表现祖母对孙子关怀期望的一组句子是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子内外开了许多小门。 |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常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 |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时,都落下了眼泪。 |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节选自《史记•郅都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目都,都不行目:用眼睛示意 |
B.问遗无所受遗:赠送 |
C.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间:离间 |
D.见惮如此惮:害怕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都奉公尽职的一组是
①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②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③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④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⑤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⑥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贾姬遇到危难的时候,郅都不但自己没有去救贾姬,还劝阻皇上以国家大局为重。此事深得窦太后赏识。 |
B.郅都深得景帝的信任。窦太后因临江王自杀而想降罪郅都时,景帝还称他是忠臣来为他求情。 |
C.郅都能严格执法。任济南太守时敢于诛杀头号恶人,震慑了其他坏人。一年后,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
D.匈奴人制做了郅都的木偶像,让骑兵在马上用箭去射,但骑兵都惧怕郅都,无人敢执行命令。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蔓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表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巨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1”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互乃其丛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上奏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倚柱,怒发上冲冠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⑤乃使其从者农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坚守契约。 |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