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视野,请回答:
(1)视野中有一小块污物,下列对于判断污物来源无效的是____________。
A.转动目镜 | B.转动物镜 | C.调节反光镜 | D.移动玻片标本 |
(2)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前,要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向移动。转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______准焦螺旋。
(3)若上皮细胞经过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呈现红色的核酸为______________。
(4)若上皮细胞经过健那绿染色,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细胞中呈现蓝绿色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此时,参与PH调节的主要物质是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尿量_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4)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A与B、D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过敏时,由于毛细胞血管通透性 ,导致B液 ,出现组织水肿。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将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共测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
表一:
(1)据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哪项生理指标:________(填表中字母),它代表的是____________;表一中C项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直接调节小鼠产热量的生理指标是______(填表中字母),能调节小鼠散热量的生理指标是______(填表中字母)。其中表一中A的分泌受_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__激素的调节,这两种激素中对A的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
(3)与25℃相比,小鼠在0℃条件下表二选项中符合事实的是______。
表二:
(4)实验中若破坏小鼠的下丘脑,与正常鼠相比较,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还可能观察到哪些异常生理现象或症状?__________
①生长发育情况;
②尿量的多少;
③精神萎靡与否;
A.仅能观察① | B.仅能观察② |
C.仅能观察③ | D.①②③都可以做为观察指标 |
(5)若将一只青蛙从25℃环境移至0℃环境中,一段时间内,青蛙的产热量______散热量(大于/等于/小于)。
血糖浓度的异常会引起一些疾病(如图1)。人类中有一种疾病(IGT),在空腹时血糖浓度和胰岛素表现正常,但是饮食后其血糖浓度升高异常。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代表的刺激是__________。
(2)某人患有糖尿病,医生给开了胰岛素,正确使用胰岛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选填“注射”或“口服”)。
(3)由图2可知,胰岛素含量上升血糖浓度__________,餐后适量运动可以__________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的升高幅度,从而可以__________该人群_________细胞的分泌负担。
(4)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
激素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的意义是 。
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 组号 |
处理 |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
|
I |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
75 |
75 |
|
II |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
5min后 |
65 |
65 |
III |
10min后 |
50 |
25 |
|
IV |
15min后 |
40 |
0 |
(1)第I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__75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b.麻醉药c.镇痛剂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__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下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说法。这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________相对应。
(2)对蟾蜍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转运Ca2+的________的活性。
(3)柽柳是泌盐植物,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是强耐盐植物。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完全抑制有氧呼吸。
c.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d.若甲乙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
e.若__________,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