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
|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
|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
|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
|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
|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一个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段对白:“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下列美术作品与上述对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
| A.《日出印象》 | B.《干草堆》 | C.《鲁昂大教堂》 | D.《毕加索自画像》 |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
|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
有人说:“如果说15~16世纪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 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才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被驱逐出去。”这种观点主要基于
|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 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
|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