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C.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从反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