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个运动是指
| A.维新运动 | B.辛亥革命 |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在这里他批评的是雅典民主政治
| A.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
| B.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 C.参政方式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 D.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
《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
|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
|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
|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