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
C.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重大失误 |
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A.召开国民党一大 |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
C.整编国民革命军 | D.发动北伐战争 |
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载:一天,在散朝路上,那位袁(袁世凯)罢官时曾去慰抚的世续指着自己脑后的辫子问袁:“大哥,你对这个打算怎么办?”袁肃然答道:“放心,我还是很爱惜它,总要设法保全它!”这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将不保 |
B.袁世凯是彻头彻尾的顽固派 |
C.革命的冲击使旧官员无所适从 |
D.守旧势力极力维护传统文化 |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
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
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
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