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
(22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政体。君主制曾盛行于世,美国则是当今世界大国中率先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中国则在亚洲首先建立共和政体。请回答:
(1)古希腊政治文明高度发达,请列举其中三种政体形式(3分)。请列举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若干史实,说明“君主制曾盛行于世”。(4分)古代君主制与近代君主制有什么根本区别?(2分)
(2)有史学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国是1787年建立的。”如果你支持这一说法,请用相关史实说明。(4分)
(3)如果按照该史学家的“建国”标准,近代中国成为共和政体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4)美国人N·佩弗在《远东》一书则概叹:“1911年中国建立了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失败”(2分),从阶级力量和历史传统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4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2)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6分)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6分)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
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材料二: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材料三: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性质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种最根本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中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不过是些卑鄙的阴谋家;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