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①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善:向善。②齐语:名作动,说齐语。③傅:教导。④咻:xiū,喧哗。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⑥薛居州:人名。⑦所:处所,地方。⑧独:可作“将”意。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孟子谓戴不胜曰 ②子欲子之王善与 ③虽日挞而求其楚 ④使楚人傅诸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B.使之居于王所皆以美于徐公 |
C.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D.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呼尔而与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文中表达了孟子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负土而出()④若牛马之饮于溪()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两段文字中你最欣赏的描绘景物的句子,并作一些点评。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嘲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愿、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春冬之时/而忘操之 B不以疾也/徐喷以烟
C其间干二百里/其虫旧曾有之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去游览三峡,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前往?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家和()家。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非亭午夜分②自康乐以来
B.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C.①属引凄异②桑竹之属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略无阙处 (2) 沿溯阻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文章结尾处写“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甚矣,汝之不惠
。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丙】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
元十六年二月,崖山战败,秀夫携少帝奔走,罹①难遇坎,不止一日,然见国运破亡,人羸②胄③歪,乃喟帝曰:“国负鞑靼④诮⑤欺,不啻⑥参九日,今兵蹷⑦崖山,百千壮士毁于一朝,微臣无能,谟⑧失谋落,无力报国,吾心决矣,愿负陛下,投海殉国,不落鞑靼之俘。”
少帝闻言,不甚解意,悲而泣曰:“吾祖百年磐基,今仗余也,求丞相大能,救吾于水深火热,救社稷于刀山火海。”
秀夫听闻,忿恚叱曰:“鞑虏之军,近在咫尺,何其多言也。陛下苟贪生求存,独株松柏愿永插盘古血!”
少帝闻言,转悲从容,曰:“多谢丞相教诲,今社稷败鄙之手,有乖⑨先祖,冀先祖勿怪罪矣,待至黄河,见先祖赎其罪也。”遂畔爬秀夫之躯,秀夫视少帝如此,大笑一声,挥泪堕海,君臣二人,随泪逝海,无怨无悔。 (节选自《陆秀夫之死》)
【注】①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②羸[léi]:衰弱。③胄[zhòu]:头盔。④鞑靼:南宋时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称呼。⑤诮[qiào]:责备。⑥不啻[chì]: 不止,不只。⑦蹷[jué]:同“蹶”,倒下,跌倒。⑧谟[mó]:计谋,策略。 ⑨乖:背离、违背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 今谓人曰(4) 救社稷于刀山火海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不甚解意 |
B.万事莫贵于义所恶有甚于死者 |
C.故不为苟得也陛下苟贪生求存 |
D.而杀子之身悲而泣曰 |
翻译下列句子。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愿负陛下,投海殉国,不落鞑靼之俘。【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 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 ______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 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 _______ 的中心论点; 【丙】文中,陆秀夫的行为印证了甲文中
(用原文语句填空)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