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
阅读《活板》,完成后面问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填空。
(1)《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文中“不以木为之者”中“以”的意思是:             
(2)《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一句中的“自”是“如果”的意思,《祖逖》“使自招募”一句中的“自”是“自己”的意思,文中“其印自落”中 “自”的意思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持就火炀之     
选文第二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活板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 ①  、活板的功效和提高功效的方法、 ② 。其中为提高工作效率所采用的方法是:“  ③ ”、“  ④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百废兴 ()(2)连月不()
(3)暮冥冥()(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重修岳用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真无马邪
C.属予作文记之不物喜
D.此则岳阳楼大观也予尝求古仁人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又有何言外之意?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②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③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①菘:白菜。②启:说出。③因:于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尝出行_______⑵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_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文中的范元琰对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是否不赞同他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 阡陌交通(3)便要还家(4)处处志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乐:以.......为乐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悄怆幽邃 邃:深 D.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天下之忧而忧()(2)自数年之后()
(3)上之曰()(4)吾谁与 ()
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古仁人之心不甚解
B.然则何时而耶怏怏不
C.或请重法以禁 鸿鹄
D.不暇廉耻耳温知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