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文段一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文段二
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抗震巨堡”。
环极楼是以土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圆形土楼。全楼4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第三、四层各34间。
300年来环极楼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至今门口上方的土墙还留下一道20多厘米宽清晰可辨的裂缝。
文段三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
福建土楼的价值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根据文段一和文段三的内容,说出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依据。
阅读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分析环极楼经过大地震后,裂缝奇迹般地慢慢合拢,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父亲的爱
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⑵有次我偷了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⑶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症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置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⑷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太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⑸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⑹我记得妈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到这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⑺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予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⑻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⑼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⑽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不知道怎样表达我。除非……  
⑾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
文章开头一句“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即要告诉读者什么?)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赏析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的句子。
(1) 【A】
(2)【B】
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当时儿子的心理活动,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A)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B)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选文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写出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A.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B.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理玻璃里。”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父亲的植物学
①父亲是位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摸透了植物的秉性。
②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我经常软硬兼施,将他老人家接到城里小住。每每住了两天,他就神不守舍。我知道,他是惦记他的庄稼。有一次,我执意挽留他多待几天,我说:“现在是农闲,你急着回家千啥?”他的回答叫我哭笑不得。他说:“眼下正值水稻灌浆,我得盯紧点儿,看看它们是不是有谁偷奸耍滑。”老小老小,父亲年纪大了,是不是返老还童?父亲却严肃地说:“就像小飞(我的儿子)他们上自习课,老师为什么还得坐堂?老师要是不照面,他们不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吗?你别看水稻,没有成熟之前,也是孩子呢,哪有孩子不活蹦乱跳,像大人一样自觉遵守纪律的?它们若是打盹偷懒,结的穗不打秤,准得减产。”他老人家似是而非的触类穿通,让我瞠目结舌。
③我是农校毕业,父亲这套耸人听闻的植物学,我领教过不是一回。有一次,父亲身体有恙,我顺道回家看他,他已初愈。说好了下午就得返程,其实是想和父母多聊几句。父亲却依然吃了饭扛着锹下地。母亲嗔怨道:“看你急不可耐的样子,你不能等他们动身再下地吗?父亲说:“我已经几天没下地了,正闹稻瘟,虽然打了药,也不知道好了没有?”母亲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父亲指了指我,低声说:“得了病的人,亲人看望,心里不是舒服许多?患了病的庄稼和生了病的人一样,脾气都大。”在父亲眼里,庄稼不是作物,而是人-具备
了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有活没活,他都要去看他的庄稼,和作物套近乎。一天不下地,心里就不踏实。他的逻辑令人匪夷所思地里的庄稼就像演员没有观众捧场它们会演得投入吗没事,在田埂上转悠,哪怕是深情地看上它们几眼,它们也会受到鼓舞,投桃报李。
④在父亲看来,植物是人,而人是有脾气韵。小时候,柿子吐红,我们饥不择食地摘,往往生拉硬拽。可柿予却总赖在枝头依依不舍,索性买珠得椟,将柿树枝条也折下来。父亲看了很心痛,说:“人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你折枝,柿树不痛吗,来年柿树还敢坐果?柿树也是有记忆的。”父亲教了我们一招:抓住柄,反方向、顺方向各旋3圈,柿子就乖巧地落到我们手中。父亲说:“不要对柿子蛮横无理,它天生的倔犟,得顺着它,才能手到擒来。”父亲的某些举止,荒诞不经。比方说,隔那么一段时间,他会在屋前院后拍树,大有把树千拍遍的况味。父亲的解释是,他拍树,就像长辈拍晚辈肩膀,让这些树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亲呢。树就会攒着劲长,结出大的果子长出粗的腰围。苞谷吐缨,他顶着骄阳,钻进玉米地,汗涔涔地与谷穗们一一握手,我还以为那是父亲帮助苞谷人工授粉。父亲的滑稽镜头,惹得村人嘲讽他是领导下基层视察。父亲我行我速乐此不疲,他说:“苞谷也像人,本来就是餐风宿露的光头百姓,你若是袖手旁观,它们会伸出谷穗的手来?你不嫌弃它们,主动伸出手,让它们感到和蔼可亲,它们一激动,恨否能伸出双手。”
⑤父亲还喜欢和植物说话。记得有一回,我从家里的棉地经过,摘棉的父亲正在和谁唠嗑。四顾,茫然无人。我想,许是父亲一个人劳作,自言自语,打发寂寞。那年的初冬,父亲哭丧着脸,说是到城里住了几天,没有和棉蕾拉呱儿,秋蕾抿紧嘴巴缄默不语,忘了吐絮。原来,父亲是在和棉花说话,父亲固执地认为,他一开口,棉蕾就会答腔。籽棉,是棉花的大段道白。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了。
⑥在父亲看来,死了的植物,也是活的。只不过以另一种形态活着而己。
⑦小时候,我锄地,锄头脱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锄楔上去,没锄出一畦,义脱了。父亲将锄楔上,放到沟里浸浸,再锄,就不容易脱落。父亲提醒:“锄头渴了,你得勤勤地给它喝水。喝足了,它埋头干活,就不松懈卖呆了。树渴了,不是得给树喝水吗?”我说:“锄柄虽是树,但不是死了,还要喝水?”父亲说:“树死了,它的魂还在。记住,每一种植物,包括它的躯体,都是一条生命,都得善待。”
⑧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一个庄稼汉的植物学,也学到了一个庄稼汉做人的道理。
第③段画浪线句缺少的标点符号,依次应该是____
A.,。,。 B.:。,! C.,,。? D:,,?
第④段加点词“我行我速”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____。
文中说父亲“摸透了植物的秉性”,其实在父亲眼里,植物的秉性就是
文章围绕父亲和植物打交道写了多件事,请概括出其中三件:
(1)水稻灌浆时,像对待淘气的孩子一样盯紧;
(2)____:(3)____;(4)____.
文中画直线句都是父亲说的话,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看,这些句子的共同点是____.由此可以看出父亲____的性格特点。
作者用“似是而非”“耸人听闻”“匪夷所思”“奇谈怪论”等贬义词来评价父亲的植物学和他的行为,这与第⑧段的表述似乎矛盾,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20分)
我们需要出走
①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②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我在佛罗伦萨认识一个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拿着一学期扫厕所存的钱,就到欧洲来旅行。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我那时候感触很深,这样的青年将来长大以后,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我们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③我希望壮游,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打出一片天。( )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将来也很难有出息。很多人去欧洲,就会来问我:“我要去欧洲,要准备什么?”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当你清楚自己爱什么,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其实壮游有一部分,是先走出去再说。此外,“壮游”的“壮”字,并不是炫耀,而是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
④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检查自身文化应该反省的东西。著有《真腊风土记》,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时候,受不了天气。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后,他变了。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当时元朝那么伟大,但他后来说,真腊,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可是礼仪这么严整,“不可轻视也”。我觉得,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是在旅游里面,我们能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
⑤到吴哥窟,我总会带朋友去柬埔寨人的家。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叫做“家徒四壁”,他们连壁都没有。在台湾,我老觉得还缺什么。到那里,我第一次想我在台北家有什么。我以为我比他们富有。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我觉得他们比我富有太多了。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的经验。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因为只要一对比,你就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所以
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
⑥在一个环境久了,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出走当然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若短期无法成行,阅读、学习、聊天、陪伴、分享、运动、散心、唱歌、画画……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⑦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在行道树上吱喳的小鸟?
⑧就从这个简单的改变开始吧。
【相关链接】
壮游,即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进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交互“深”。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与探险也不太相同,壮游者不局限于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
壮游一词源自唐朝,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
但后来,壮游的传统在中国逐渐消失了。
第③段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

A.即使 B.如果 C.所以 D.或者

第④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其作用是____ (4分)
对第⑤段加点词语“这样的经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富有与否,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
B.贫穷的人,有时运比物质富足的人快乐。
C.一个人物质上越贫穷,精神上就会越富有。
D.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感动和震撼。

从全文看,“我们需要出走”是因为它能让我们(1)(2)____(3)
阅读全文和相关链接,文中多处提到“旅游”“壮游”,为什么作者在题口中用“出走”,而不用“旅游”“壮游”?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