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15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摘自《人民日报》 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根据文意归纳,如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4分)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如果把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3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昙花的启示
殷颖
①我家有两盆昙花,枝叶都很茂密。前些时候忽然发现它那不规则的厚叶上有虫蛀的现象,且有点泛黄,正担心它的健康,要给它喷药施肥。两天前浇水时,竟发现叶底出现了两朵小小的蓓蕾。
②我虽然密切地注意着这两朵棕色的蓓蕾.但仍然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由一个小指那么大长成了五寸长的。今天下午,当我再注视它的时候,发现包在外面的好几片棕色的花瓣已经倒卷,里面的雪白的嫩瓣已微微开启。根据经验,这是含苞待放的时刻了。家人立刻紧张起来,将花盆由院中移到客厅的桌子上。有人建议要请朋友来观赏,我则觉得若请一些俗客来围观,倒不如让它悄悄地绽开,再静静地谢去,让它那片刻宝贵的生命得到安详与静谧,而且昙花绽开的时刻都挑在夜晚,似乎是有意逃避白天的烦嚣的,所以无论鸿儒与白丁我都没有邀请,只静静地将这盆昙花摆在桌子上,在唱机中放柴可夫斯基忧郁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然后泡一杯苦茗,静候它绽放。
③每一次我都想看看昙花开放的情形,但多半因事耽误了,这次我决心要看着它开放。于是,我拿着茶杯守在旁边凝视着它。看着那饱满待放的花苞,心头忽然充满了生命的神奇的感觉。
④想到生命的短促与珍贵。一朵昙花由盛开到枯萎,它美丽的生命不过是两三个小时,所谓“昙花一现”,生命何其短促;惟其短促,才弥足珍贵。这短短的“一现”,虽然只有两个小时,比起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不同?颇使我感到惶然。摩西说:“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转眼成空”与“一现”的昙花,又有何区别?若活了七十年,回忆起来却是苍白贫乏的岁月,还远不如昙花在一瞬中绽放出生命的芳香,将它的美丽贡献给人,反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呢!昙花将它全部的生命浓缩成短短的两小时,璀璨绮丽地盛开在人间,我想它绽放的—刻,已与永恒连接为一体了。
⑤我默想着生命的意义,期待两个新生命的诞生,神情逐渐严肃起来。当我再抬头看那盆昙花时,两个洁白馥郁的新生命,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绽开在我面前了。
⑥我出神地凝视着这两个白色的新生命,花瓣柔美而轻灵,有点像池中的白睡莲,但睡莲此刻恐怕正在梦中与绿色的小青蛙跳圆舞吧!我熄掉室中的灯光,让清澈的月华流进来,看去像凝在蒙蒙的雾中,比睡莲更美,不,比什么花都美!雪白的花瓣,在浓叶的掩映下,如夜空中的一朵云彩,如安琪儿的翅膀。花朵的中心伸出了一束细细长长的花蕊,弥漫着淡淡的幽香。因为它的生命过于短促,所以它美得那样迷人,美得使人窒息。当我凝视它的时候,竟在不知不觉中被空灵的气氛所感染,顿时挣脱了凄迷的夜色与忧郁的音乐的羁绊,与永恒的美连结在一起了。请说说第①自然段“竟”字的表达作用。
当昙花快要开放时,家人中“有人建议要请朋友来观赏”,“我”却为什么不邀请别人来观赏?
第⑥自然段写绽开的昙花时又写到了白睡莲,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获得的“启示”。
敬畏规则。
罗西
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有人为了考验德国人的守规则,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标志。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就算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人不遵守这一规则。美国人在邮局前排队,排在队伍前面的顾客,一般距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窗口服务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只排一个队,前面的人依次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办事,以保证先来的人先接受服务。甚至现在经济比我们落后的俄罗斯,在他们的语言里也没有“插队”这个词汇,他们的穷人在寒风里领取救命的面包时也非常自觉地排着长队,但是我们有些人有时却因为插队而大打出手……高贵与粗鄙,在规则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国人还有很多事要做。请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说说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黄岩岛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是南中国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国际上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Shoal)。
②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泻湖。环礁四周有星罗棋布的礁块露出,礁块表面大小一般为1—4平方米。以北、南两端的礁块最为密集,北端者称为北岩,南端者称为南岩。南岩是在礁盘上露出海面的巨大的礁石之一,形似大石柱,上部面积约3平方米,海拔1.8米。
③黄岩岛发育在3500米深的海盆上,是深海平原上的一座巨大的海底山峰露出水面的部分。黄岩岛泻湖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水道与外海相连,这条水道深9-11米,宽360-400米,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可由此进入,从事渔业活动或者避风。
④从黄岩岛的位置示意图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有幽深的马尼拉海沟,海沟最深处水深5377米,是南中国海水深最深的地区之一,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⑤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据考证,郭守敬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1947年底,中国内政部正式编制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将黄岩岛(当时称“民主礁”)划在“断续国界线”内。该线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性界线,中国对线内的岛、礁、滩、沙洲拥有主权。本语段主要说明了黄岩岛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春》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手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阉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课堂讨论中,同学们都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精彩。请你尝试陈述说它精彩的理由。
在写草的段落里,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在⑵段里,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花的语句。作者把花当成什么样的人来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
你一定积累了许多描写“春”的古诗句,请挑选两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13分)
《紫藤罗瀑布》
⑴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⑵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⑶“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⑷“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⑸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6)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7)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心底。
(8)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a.迸溅() b.绽()放
c .伫()立 d..仙露琼浆()上文写盛开的藤萝,作者从 的角度,由 及 ,由 到 ,写出了花的“盛”。
第⑴段中画横句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 , 。
第(6)段“我只是仁立凝望”中的“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第(8)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