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其中1~7表示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A~G表示生理过程中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或生理过程的名称:E ,G ,6 。
(2)细胞中发生1过程的部位是 ,其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质有 。
(3)上述过程可以产生ATP的有 (填序号),可以表示[H]的物质有 (填字母)。
(4)7过程可产生合成A的原料,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 。
(5)写出3、4、5过程的总化学反应式 。
在一项研究温度对浸在蒸馏水中马铃薯方块质量的影响的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
质量改变的百分比(%) |
|||||||||
时间(小时)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
水温 |
20℃ |
0 |
+5 |
+7 |
+9 |
+12 |
+14 |
+16 |
+17 |
+17 |
50℃ |
0 |
+7 |
0 |
-5 |
-8 |
-10 |
-10 |
-10 |
-10 |
(1)请以时间为横坐标、质量百分比为纵坐标,在同一坐标上将上表数据绘成曲线。
(2)假如每个马铃薯方块在开始时的质量是50克,计算马铃薯方块在两个不同温度下4小时后的质量。
(3)马铃薯方块的质量在哪一个小时内增加得最多?
(4)根据最初30分钟的实验结果,你认为温度对马铃薯方块质量的改变有什么影响?
(5)你怎样判断马铃薯细胞的细胞膜在高温下受到破坏?
下表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液,对实验的处理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试管组别 |
实验处理 |
||
加入3%H2O2(mL) |
温度 |
加入试剂 |
|
试管1 |
2 |
常温 |
2滴3.5%FeCl3溶液 |
试管2 |
2 |
常温 |
2滴20%鲜猪肝液 |
试管3 |
2 |
常温 |
|
试管4 |
2 |
0℃ |
2滴20%熟猪肝液 |
试管5 |
2 |
(1)若要研究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
(2)在1~4号的实验组中,作为对照组的是;在1~3号实验组中属于自变量的有:。
(3)若1~4号的实验是为了验证酶的某项特性而设置的,那么,其中设置不科学的是号,应如何改进?。
(4)若要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的影响,再增设5号试管,则5号试管的实验处理方法是:加入。5号试管与号试管可作为一组对比实验,从而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的影响。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真核生物体中与ATP有关的物质转化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a、b、c、d、e表示过程)
(1)图中生成ATP的过程有,场所分别是。
(2)在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反应①、②、③产生ATP最多的是,其反应式,场所是。
(3)过程b发生的场所是,进行该过程时,ATP的移动方向是。
(4)判断分析“c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5)上述过程中需要水参与的是。
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它以变态叶捕捉昆虫,以其分泌物消化虫体。为探究该分泌物里是否含有蛋白酶和脂肪酶,有位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包含有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实验假设、方法步骤及相应的结论),请你完成实验方案的有关设计。
(1)实验原理: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和条件温和性等特点。
(2)材料用具:洁净的试管若干支、瘦肉、肥肉、清水、新鲜的猪笼草分泌物、水浴锅等。
(3)实验假设: 。
(4)实验步骤
①取洁净的试管4支,分为Ⅰ、Ⅱ两组,分别标号为A与A′、B与B′;
②向A、B试管中各加入2 mL新鲜的猪笼草分泌物,A′、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清水;
③向A与A′、B与B′试管中分别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瘦肉块和肥肉块;
④ ;
(5)预测Ⅰ组可能出现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
如图1-2-24,某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10g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分离开来,在离体条件下分别研究光合作用中CO吸收量(A图)和呼吸作用中CO
的释放量(B图),据图回答:
图1-2-24
(1)当光照强度为8 klx(千勒克斯),温度分别为15℃和30℃的条件下,离体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是___________、μg/h/10g。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
(2)假定离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生理活性没有改变,在30℃条件下的叶肉细胞既不吸收也不释放CO,此时的光照强度应为______。这种情况下呼吸作用释放的CO
正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离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生理活性没有改变,在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8 klx下照光10 h再转入暗处,温度也为30℃,这10 g叶肉细胞24 h能积累葡萄糖______ μg。若其他条件相同,黑暗条件下的温度为15℃,则能积累的葡萄糖是______ μg。比较上述计算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