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个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珠,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冈。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表明了( )
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 |
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
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天窟的飞天。 |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
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 ,从观众的角度是指 。
第⑤段中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作具体说 明。
阅读《默扶》,完成下列各题。
默扶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
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放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炎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那段时间我很难过,但我努力让自己镇定。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如果倒下了,那么这个家也就倒下了。
高考结束了,我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
“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的跑了出去。
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
我又匆匆的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托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
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
“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
“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了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
“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
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
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
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粉红的荷花,我开心的笑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仅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 ,还烘托了我当时 的心情,并且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2)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得舍翻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
(3)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4)父母总觉得欠我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5)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是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爱而不愿让受助者觉察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完成下列各题。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不同人口味偏好不同,这与基因有关。
从源头上说,口味偏好与味觉基因有关。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比如,研究发现,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分辨出植物中一些常见的毒素,可避免因误食而中毒。专家还推测5000年﹣﹣6000年前,中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常出有毒植物中苦为的人往往被淘汰。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苦味基因的种类比其他味觉基因更加丰富。
再来说甜。人类往往是通过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当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甜味。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甜味基因发达的人偏爱甜食。因此挑食或许只是由于基因不同。
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科学家们从已知基因中发现了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对辣口味的偏好。
口味偏好不仅与味觉基因也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拿气味独特香菜来说,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他们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
(选文有改动)
(1)从选文看,口味偏好于哪两类基因有关?
(2)为什么苦味基因是味觉基因中受到自然选择而被做多保留下来的基因?
(3)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高,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
(4)从选文看,人们品尝甜味食品时是怎样感知到甜味的?为什么有些人偏爱甜食?
阅读《最精彩的表演》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⑪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
梅兰芳的作品 |
画兰竹 |
① |
② |
有民族气节 |
参加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 |
③ |
(2)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挺立如初”在文中的表层含义是 ;深层含义是 。
(3)本文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甚好处?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兰芳谢绝舞台,移居香港时专心画画,一是因为他要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另一个原因是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做风范,坚定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有多年交情的老友梅兰芳的风流神采,但在香港中国饭店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让他大失所望。
C.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塑造梅兰芳的形象。例如第段川喜多长政眼中梅兰芳的外在形象,与第段观众眼中梅兰芳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梅兰芳之所以被人称赞,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质。他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青年人发扬光大。
阅读《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作者: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发现“破烂”→ 被“教悔”→ 获“奖励”→坚定“梦想”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