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再迁秘书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拜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三年,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
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 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素 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逾年,知开封府。五年,以京府务剧求罢,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寻迁刑部尚书、知天雄军,徙河南。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遗庐坏堵,不亡即死堵:堵塞 |
| B.民感其惠,为画像祠 之祠:祭祀 |
| C.当以绥怀为务绥:安抚 |
| D.素 居渭南,土著已久素:一向 |
下列全都直接表现温仲舒“敏于应务” 的一组是( )
①愿推恩宥,以绥民庶
②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
③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
④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⑤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⑥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
|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③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仲舒熟悉民情,直言进谏:端拱三年秋,彗星见,仲舒认为徭役、赋税过重,应该推恩宥,以绥民庶,得到皇帝的赞许。 |
| B.温仲舒居官为民,得到敬仰:淳化四年,温仲舒在秦州妥善处理各部族之间的关系,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百姓十分感激。 |
| C.温仲舒不和皇帝心意,遭到贬斥:皇帝认为羌族内属,素居渭南,居住已久,一旦擅意斥逐,可能导致骚动,于是罢黜温仲舒官职。 |
| D.温仲舒能力出众,深受信赖:景德年间,并州缺乏长官,皇上认为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
(2)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夷,戮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 |
B.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 |
| C.勿夺其时其气栗冽 |
| D.为天下笑夷则为七月之律 |
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是运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秋之状。请简要分析手法和效果。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范增数目项王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 何可胜道也哉 |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
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
▲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阅读下面文段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 |
| B.赐以金帛,辞之辞:告辞 |
| C.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
| D.卒全其城全:保全 |
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④轼之才,远大器也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
一项是(▲)
|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
|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
|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
|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阅读下面的文段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
|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 |
|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
|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火尚足以明也 予乃摄衣而上以待子不时之须 |
| C.有怠而欲出者 |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藏之久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
|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
|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
|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
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迫:逼迫 |
| B.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 |
|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引:带领 |
|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修:美好 |
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 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
|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
把上面文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