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再迁秘书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几,复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拜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三年,拜工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太宗嘉纳之,遂赦河北。
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 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属, 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咸平初,拜礼部尚书,罢政,出知河阳。逾年,知开封府。五年,以京府务剧求罢,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寻迁刑部尚书、知天雄军,徙河南。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悯其孤弱,并禄以官。
(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庐坏,不亡即死堵:堵塞
B.民感其惠,为画像 之祠:祭祀
C.当以怀为务绥:安抚
D. 居渭南,土著已久素:一向

下列全都直接表现温仲舒“敏于应务” 的一组是(   )
①愿推恩宥,以绥民庶
②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
③既而悉徙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
④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
⑤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⑥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仲舒熟悉民情,直言进谏:端拱三年秋,彗星见,仲舒认为徭役、赋税过重,应该推恩宥,以绥民庶,得到皇帝的赞许。
B.温仲舒居官为民,得到敬仰:淳化四年,温仲舒在秦州妥善处理各部族之间的关系,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百姓十分感激。
C.温仲舒不和皇帝心意,遭到贬斥:皇帝认为羌族内属,素居渭南,居住已久,一旦擅意斥逐,可能导致骚动,于是罢黜温仲舒官职。
D.温仲舒能力出众,深受信赖:景德年间,并州缺乏长官,皇上认为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
(2)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孔子用于楚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请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采纳
B.强公室,杜私门杜:杜绝、堵塞
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得到
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 :使……成就功业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B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D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圣人之所以为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
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因为。
D.将数百之众将:率领。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
⑴稍迁至栘中厩监汉亦()⑵留之以相当()
⑶因厚赂单于()⑷私候胜曰()⑸蹈其背以出血()
下列句子中有何词类活用现象?请依照示例指出来。
示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用作状语,用弩弓
⑴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⑵单于壮其节
下列加点词意义与今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号,吾从而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常无贱,元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列由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徐公来,孰视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C.吾师道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吾从而师之

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惑而不从师

A.人非生而知之也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而耻学于师 D.废王道而立私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