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一季度昆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状况

注:转移性收入是指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所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退休、养老金等收入。
材料二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其中包括: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实惠;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应如何促进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从生产与哲学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体现的哲学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个人品德 科学发展观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的总和。它具体通过海洋生产总值体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洋GDP。“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占GDP的比重接近十分之一,创造了3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
材料三我国拥有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在内的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过去,我们的海洋观念淡薄,缺乏海洋国土意识。2010年5月12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明确提出“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国际海洋事务发展新动向,树立海洋发展全球观……坚决捍卫国家海洋权利和利益。”
材料四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鉴于我领海周边国家提出的不同领土要求,我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对日本所提冲之鸟礁划界案、越南和马来西亚所提南海划界案及时采取反制措施;同印尼等周边国家开展多项实质性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中国将继续推进同周边海上国家的和谐建设。
(1)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有关国家利益的知识,简要说明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的
重要性。
(4)材料四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式落下了帷幕。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思考。围绕城市化建设,某校高三(1)班同学展开探究。
【灾后反思】
街道成河流,地下停车场成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城市己成水中泽国,这是2010年5月7日特大暴雨给广州留下的记忆。同期江西省赣州市也出现特大暴雨,兴建于宋代的福寿沟,确保了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安然度过汛期。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却如此脆弱:专家提醒,重城市形象轻人文关怀、重地上轻地下、重经济功能轻生态效益、重速度规模轻长远发展,几乎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材料启示我们,城市建设应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灾后重建】
洪水过后,为今后蓄洪需要,A市政府拟对地处洼地的某行政村实行整体搬迁。为了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打算召开一次民主听证会,并将此事在全市公布,征求市民意见。
(2)假如你是听证会的召集人,会邀请哪些与会代表,并说明邀请的理由。
【未来城市】
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目前中国已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从辩证法角度为未来城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3.3:1,行业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比是15:1,国有企业高管工资与社会平均水平比为128:1,同一企业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也显然存在,上市国企高管收入与一线职工收入比为18:1,基尼系数为0.47。而在同期,国际最高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基尼系数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0.4。
材料二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形成新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巨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而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扩大内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为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民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材料三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2011年2月10日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并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哲学依据。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重视教育的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简称“三俗”)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三俗”之风,已经对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成长造面极大的危害,使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扭曲,拉低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已成为社会的一道“文化毒瘤”。
材料二: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此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反“三俗”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有评论认为,以抵制“三俗”为标志,中国正在掀起“新道德运动”。

(1)有人认为,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的影响,抵制“三俗”文化关键在于个人。你赞同这种看法吗?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在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怎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抵制“三俗”之风的必要性。(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回眸“十一五”。

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2006年至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3亿中小学生实现免费教育;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材料二:展望“十二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什么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2)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假设你是某市的市委书记,你将如何为保障和改善当地的民生事业尽职尽责?
(3)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