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自己概括)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古汉语中常有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功宜为王 | B.陈涉乃自立为王 |
C.大楚兴,陈胜王 |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①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②,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③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④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③爰:于是,这里有“竟然”的意思。④宗:朝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 (2) 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
(3)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4)伯夷、叔齐耻之__________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B.怅恨久之/左右欲兵之 |
C.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扶苏以数谏故 |
D.及至,西伯卒/卒获有所闻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从选文来看,司马迁肯定了陈胜哪些性格特点?他为何称赞伯夷、叔齐为“清士”?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蝉则千转不穷:(2)互相轩邈
(3)横柯上蔽(4)负势竞上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三个四字短语是:、、。
【甲】【乙】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2)事败易以亡(3)凡六七万人 (4)使使欲与连和俱西。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2)婴乃不敢为王。从本段中看,陈婴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陈婴这一形象?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清袁枚《子不语•卖蒜叟》)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旁睨而揶揄之睨:斜视 |
B.观者如堵堵:堵塞 |
C.老奴能受我打乎受:经受 |
D.众大骇,走告杨骇:吃惊 |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以拳打砖墙”中的“以”理解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将以攻宋。 |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D.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下面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蒜叟职业普通、貌不惊人、但有着神奇的功力。 |
B.杨二相公是一个力大无比、刀枪不入之人。 |
C.本文为了表现卖蒜叟的非凡之处,运用欲擒故纵的抑扬手法,层层蓄势,使行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D.杨二相公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围观之人很多,有的人甚至站到一堵墙上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