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这里仅就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
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合,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等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是民族智慧的显现。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的具象性,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而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感,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被惊叹为“诗之魂”,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汉字教育中,充分注意这一点,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无疑将大有裨益。
(节选自商忠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
下列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缩影,它的文化学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B.极具形象色彩的汉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认知特点。
C.从哲学的角度看, 人们创造和使用的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性,是充满着东方智慧的文字。
D.汉字蕴涵着丰富的审美灵动性,它自身的形式美加上人们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
B.在《易》中,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
C.《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
D.《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
B.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三美合一,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C.每一个从中华民族历史深处走出的当代人,无不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
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传承和发扬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制观念教育。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今天的农民工还没有完全的“城市化”,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缺乏自己创业的基础和能力,在城市里失去工作机会之后,只能选择返乡。
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农民工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主要特点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将有关失业者的保障措施覆盖到农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利益沟通和表达的就业机制,了解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缓解冲突的升级。
(摘自《社会观察》2009年3月13日,作者李安方,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农民工易失业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农民工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加工业。
B.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窄。
C.没有接受系统职业再教育的机会,缺乏创业的基础和能力。
D.限于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应对农民工失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

A.着眼于长期效应,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救政策。
B.鼓励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
C.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
D.加强对农民工就业观念和城市生活常识的教育。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可能会在长期内造成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就业。
C.我国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D.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能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
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7.下列各选项是对文“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山东人独特的“酒文化”
本报“我开车,不喝酒”系列报道推出以来,交警部门和市民均表示劝酒与遵守交规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说明山东人独特的“酒文化”与法律法规的冲突比较严重。
对此现象,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马广海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人情酒”明显增多,而劝酒并非酒文化的真正内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劝酒的旧俗需要革除。
谈感受:“开车”挡箭牌不好使
“现在,一遇到酒场,我一般都会说‘我开车来的’,这基本上算是拒绝劝酒的最好挡箭牌了。”马广海教授开门见山地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酒不是被作为一种单纯的饮料来看待,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
马广海认为,敬酒、劝酒的风俗产生于物质匮乏的时代,酒是稀缺商品。“但是现在,人们并非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喝上酒,酒已经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谈原因:公德和规则意识缺位
既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酒不再稀缺,为什么还是有人执意劝酒,甚至有些车主不劝也喝?马广海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东人自古就有豪爽的性格特征,讲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尤其是主人,更在乎客人是否吃好喝好;二是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的缺位。
对于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的缺位,马广海进一步解释说:“现实情况是,一些规则被人为打破。不管是请人也好,还是被人请也好,人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往往放松警惕,把行车安全置之脑后,这就是欠缺规则意识。”
“一些车主明知开车来,还是要喝上几杯,甚至酩酊大醉,这就没有考虑到开车时不但对个人安全有威胁,同时也不利于别人的交通安全,这就是欠缺公德意识。”
谈对比:推杯换盏未必“全干”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类似于这样的劝酒词在民间有很多,这在许多外国人眼里感到不可思议。谈到中西方酒风的对比,马广海认为,推杯换盏未必非要全干。
“我省敬酒劝酒的氛围一直比较浓厚,而在南方,许多地方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在香港,一些宴会上甚至没有酒。”
马广海举例说,在西方国家的宴会上,经常出现半杯红酒敬好几圈也喝不完的情况,很多时候,赴宴者把酒纯粹当作沟通交流的工具。
“事实证明,酒风不浓的地方,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劝酒、敬酒的习俗也有可能被破除,但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谈对策:别让酒风成正面形象
马广海谈到,只有破除酒风的陈规旧俗,车主才不会有如此大的酒场压力,才能在行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马广海建议,要破除陈规,最重要的是要从两点入手:首先是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以往,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抽烟喝酒的形象,是一种风度、气派,或者是地位的象征。这种耳濡目染的宣传效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判断。媒体不应将此树立为正面形象。”
其次,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管理,对酒后驾车的行为约束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有些政策和规定制定了,但不一定能始终彻底地贯彻执行。当然,职能部门可能有警力资源、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摸索。”
(摘自《齐鲁晚报》)
6.马广海教授认为,不属于山东人“酒文化”内涵的—项是
A.酒不是一种单纯的饮料来看待,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
B.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
C.赴宴者应把酒纯粹当作沟通交流的工具。
D.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抽烟喝酒的形象,是一种风度、气派,或者是地位的象征。
7.在马广海教授看来,对山东人独特人情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讲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尤其是主人,更在乎客人是否吃好喝好。
B.“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C.破除酒风的陈规旧俗,车主就不会有如此大的酒场压力,就能在行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D.在西方国家的宴会上,经常出现半杯红酒敬好几圈也喝不完的情况。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酒、劝酒的风俗产生于物质匮乏的时代,酒是稀缺商品。
B.酒风不浓的地方,物质生活水平就较高;酒风不浓的地方,物质生活水平相就低。
C.劝酒、敬酒的习俗完全可以被破除,这不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D.要破除陈规,最重要的是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对酒后驾车的行为约束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阅读科普应用文,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0.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 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英才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的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靠在一起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然而每个人体内的细胞膜平铺起来面积却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每种生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也不一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任何物质都只有通过了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具有冷血特征。
C.科学家通过膳食实验,观察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膜及蛋白质受损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D.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反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正比。
B.大象和老鼠细胞膜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是0.2%和20%,因此一般说来老鼠的寿命长于大象。
C.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D.限制热量摄入或许能够让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不易被氧人,从而处长动物的寿命。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侠文化
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记载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
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侠文化与其更有着最为直接的,乃至非其莫属的文化对应效应。事实上,“侠”与“江湖”在中国人的心中从来就是一种必然性的对应关系,“江湖”与“侠”的这种必然联系蕴涵着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特产的某些基本特征,侠文化话语所言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平民化的乌托邦,它存在于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在“空间”和“人”的意义上,侠文化要营造虚伪的“江湖”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充满杀意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其二,在心态的意义上,“狂欢”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之所以向往并快意于现实之外的“江湖”生活,是因为他们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其最有可能的价值,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还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于是在这两层意义上,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也因为这样,中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经过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的渲染和表现已逐渐走出历史,演变为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文学世界。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代文学中作为侠客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的江湖世界最为理想化的表达无疑当推“水泊梁山”。如果说,古代小说中江湖世界主要是以下面乌托邦形象出现,而且其“狂欢”基调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那么,圆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的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当然,仅以武侠小说来求证侠文化对“江湖”这一文化范畴的价值表述显然是省力又讨好的事,对问题进一步探究便会了解到,“武林”的被废芜和“江湖化”空间以其历史的模糊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而凸显,这在20世纪众多的非武侠小说中并不少见。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牵涉到被逐与自我放逐的泛江湖化空间,泛乌托邦境况。
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文学创作作为虚构性质的类似乌托邦式的文类特征,大众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都融会在阅读的快感中。
从原文看,下列对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等不断整合与融会的一个变化过程。
B.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典书籍中记载的可确认的精神现象。
C.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人们心理一致认证的结果,不能用简明术语来确认。
D.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在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有着文化对位效应,两者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侠客的意义只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
C.“水泊梁山”所代表的江湖世界,“狂欢”的基调凸显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不能表达侠文化中“江湖”价值内涵。
D.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给具有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的大众带来了许多的阅读乐趣和不尽的阅读快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的不断变化,侠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B.“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充分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因此其艺术也体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
C.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导致了当今许多人沉湎于武侠小说。
D.剔除侠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充分发挥其倡导代表正义和公道的积极内涵,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