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推:追究 |
C.不痛绳之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以咏首荐但以刘日薄西山 |
B.咏引前事为言既自以心为形役 |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鸟倦飞而知还 |
D.饥者八九齐谐者,志怪者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坚持惩办张永德,但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D.移其粟于河内 |
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 |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 |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每句3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
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一)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石崇《金谷诗序》)
(二)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庐:寺庙 |
B.故具列时人官号具:详尽 |
C.暂得于己暂:一时 |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以元康六年②足以极视听之娱 |
B.①感性命之不永②不知老之将至 |
C.①当其欣于所遇②其孰能讥之乎 |
D.①已为陈迹②阿母为汝求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南兰亭,北金谷”,早已为人熟知。石崇创作《金谷诗序》的动机是什么?用《金谷诗序》原文中的文句概括,并适当阐释。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
古 之 学 者 为 己 今 之 学 者 为 人 君 子 之 学 也 以 美 其 身 小 人 之 学 也 以 为 禽 犊 故 不 问 而 告 谓 之 傲① 问 一 而 告 二 谓 之 囋② 傲,非也;囋,非也。(《荀子·劝学》)
【注】①傲:浮躁。②囋:形容言语繁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末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
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①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杨武将军。
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芝为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
(《三国志·蜀志》)(有删改)
【注】①枹:鼓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累:多次、屡次 |
B.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擢:提拔,提升 |
C.汉末入蜀,末见知待见:接见 |
D.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优渥:优厚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②且焉置土石 |
B.①乃遣芝修好于权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C.①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①权乃见之,语芝曰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2)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第Ⅰ卷文言文中,邓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说孙权与蜀国“和亲”?请简要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