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鹅笼①夫人传
周 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锦绣、縠、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曰:“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贵,奠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原文有删改)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延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被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被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延儒。②戺(shì):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灵柩起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鹅笼文,即婿之       婿:女婿
B.妹许某,家故豪,行聘遽:立刻
C.有司营葬敕:命令
D.复夤缘再相夤缘:攀附权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恃文为家也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闻见未有也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C.夫人卒京邸以勇气闻诸侯   
D.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言不辱,所谓强颜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鹅笼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B.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鹅笼夫人不慕荣华富贵和其妹贪慕荣华富贵的对比, 热闹非凡的场面和鹅笼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的对比等。
D.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B.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C.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D.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
(2)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
(3)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郦生食其(yī jī)者,陈留高最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肥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了其将皆握,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日“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诸侯相率而攻秦。沛公喜,赐郦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从,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广野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巡行。
B.溲溺其中 溲溺:撒尿。
C.夫陈留,天下之冲。 冲:交通要道。
D.于是沛公辍洗,超摄衣。 摄:整理。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
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B.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
不宜倨见长者
C.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D.使人召郦生

请得使之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份,有误的一项是( )

A.(某)未可以儒生说(之)也
B.(若)弟言之
C.足下……欲以(之)径入强秦
D.(陈留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度是“深自藏匿”,不屑与交;而对“慢而易人”但“多大略”的刘邦,却认为“此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B.郦食其有才干,很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是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C.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面对傲慢的刘邦,他“长揖不拜”,并故意提出了足以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但也表现出他有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也,吾忍乎?”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文龙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汲樵:木柴
C.亲身之椑,弗能也易:改换
D.视从孙某,趣易棺顾:回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当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
B.其从孙某书诣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定附身衾衣,卒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惧其无传也久矣图穷匕首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摘自《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平齐之役,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还授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及还,配事汉王。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大破之。后与上明公扬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以事王故,不之官。
仁寿中,检验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拒守之术。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师,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及帝崩于江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轲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选自《隋书》,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恒安,遇突厥来寇:进犯
B.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拒守之术 工:从事
C.景遂召募,以备不虞:预料
D.景抚之,一无离叛 循:安慰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景“骁勇”的一组是( )
①以平尉迟迥,赐爵平寇县公
②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
③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④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⑤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⑥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A.③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景屡立战功,曾率部下救援代州总管韩洪,杀死了很多贼人,被任命为韩州刺史,但最终没有上任。
B.李景在与汉王杨谅部下乔钟葵作战时,虽然以寡敌众,但因上下同心,最终与援军两军合击,大败敌军。
C.李景容貌奇异不凡,骁勇善战,他虽然没有什么才智谋略,但是却凭借忠诚正直为当时的人所赞许。
D.武贲郎将罗艺因为和李景有矛盾,于是诬陷李景将要谋反,但皇上向来信任李景,并没有因此而怀疑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

(2)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①,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停止。
C.令属州县数千人食具:准备。
D.疾,草遗奏言革:痊愈。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告诫部下不急攻来者,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首恶,而让其余人从军。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全境百姓因此不至于流离失所。
C.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五十多岁去世,他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共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遗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 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一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注】①将丧:护送灵枢。②从祀: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④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胡宪,与朱熹游游:交往 B.逮至一无所得逮:等到
C.移疾杜门杜:关闭 D.为粥以食饥者食: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汾兵家所赵尝五战 B.以布衣入见遂私见樊于期
C.遂迎亲请归举匏尊相属 D.委以后事诀涂有饿莩不知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魏掞之正直的一组是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②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③日进诸生教诲之④今乃专以空言取人
⑤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⑥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掞之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B.魏掞之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C.魏掞之任职太学期间,改变先前学官陋习,亲自教诲学生,改善学舍条件,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
D.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魏掞之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3分)
(2)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4分)
(3)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