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佗①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
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
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语之曰 (2)欲造佗
(3)无何弃去 (4)属使勿逐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嗜食而不得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B.从取三升饮之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
D.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8分)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5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路人为逐禽之禽:②乃俱送之乃:
③可二人并走走: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故: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至之市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驱之别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遗以货,遣归。
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下列句中的“以”与“得粟以自给”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以尉首 | 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_K] |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D.策之不以其道[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
C.范景淳死后,李疑把装有金银的包裹封起来寄送给景淳家。 |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疑许诺,延就坐延:②人理宜尔宜:
③臭秽不可近近:④清士乃见见:翻译下列句子。
(1)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2)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抱投鼠屋,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③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④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的年号。② 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③ 啻(chì):仅;止。 ④ 龁(hé):咬。 给文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句中断三处,2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②众咸谓猫怯:
③猫即疾下:④口龁首领:下列句中与“适异国来贡狮猫,抱投鼠屋,潜窥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至之市 | C.然后知猫之避 | D.心之所向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于是 | B.积于今六十岁矣 |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D.苛政猛于虎也 |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于是 | B.积于今六十岁矣 |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D.苛政猛于虎也 |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