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材料一:《日美亲善条约》,这是近代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日本在列强炮舰的逼迫下,痛苦而艰难地迈出了开国的第一步。这一步对于日本来说既是噩梦的开始,更是衰弱到极点后再度走向强大的重要转折。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企图压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美国表面上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实质上是为了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以便推行它的“门户开放政策”,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势力。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到1942年1月,包括苏美英三个强国在内的二十六个国家,代表各个大陆,结成联盟,一致反对轴心国,……每个国家都保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战胜轴心国家,并且绝不单独媾和。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日本经济奇迹”固然部分归功于美国在战争刚过的困难年代所给予的援助,但主要还是他们自己勤奋工作、良好组织和通过集体努力对于非战目的的共同经济成就全民追求的结果。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的生产量和收入的增长比同时期任何国家都快。
——罗兹·墨菲《亚洲史》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迫使日本迈出“开国第一步”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既是噩梦的开始”,又是“再度走向强大的重要转折”?
⑵ 据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心矛盾是什么?美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获得的成果是什么?由此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⑶ 据材料三,各国“结成联盟”的标志是什么?各国最终“战胜轴心国家”的标志是什么?

⑷ 据材料四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日本明治维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观察下图,请将下列事件发生的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创建人民军队开端的起义地点
B.井冈山会师的地点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品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年,中国的发展大大的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倍受列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对应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三次侵华战争。写出这三次战争的名称,以及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2)在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列举出来。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一条约?赔款数额最大的是哪一个条约?
(3)材料二中,清朝晚期中国的落后,与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与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矛盾空前尖锐,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写出这一历史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三个。
(5)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从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有哪些?

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C、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
材料二: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称之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3)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措施有利于思想近代化?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4)孙中山后来把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从革命纲领的内容看,孙中山成功付诸实践的是哪一方面?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总结1919年以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由于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获赦出狱后,仍旧发愤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书。
材料二: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2)材料二是对他的哪部著作的赞誉?它属于什么体例?它的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4)上述材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