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稳,倚剑敢屠龙。
双关捷,百团战,展威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从容。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梦断听丧钟。试看乌云散,日照漫天红。
——盛晓虎《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1)“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是指什么?“奋起九州同”有何含义?请用史实证明。
(2)请列举“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的史实两例。你认为在当前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有何现实意义?
(9分)能否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是近代各国兴衰成败的关键。结合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三国改革的背景看,阻碍这三个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内因主要是什么? (3分)
(2)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中断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造成其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分别为两国的近代政治制度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分)
(13分)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下列问题: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分)
(2)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5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年代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工业生产指数 |
43 |
56 |
67 |
94 |
100 |
工资增长指数 |
64 |
70 |
81 |
90 |
100 |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3分)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 (4分)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4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简明学制图
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
材料二癸卯学制图(1904年颁)材料三壬子癸丑学制图(1912年--1913年颁)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学制的特点。(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癸卯学制具有什么突出的时代特点? (2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何进步作用? (6分)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 “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3分)在 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