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二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 彩虹是由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回答:
(1)结合所知识与材料一指出丘吉尔的目的?(1分)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美英会晤的结果和意义(2分)
(2)根据所学知识与材料二指出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苏联的原因及影响。4分
(3)根据所学知识与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提出彩虹构想的背景。列举反法西斯同盟在其后采取的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2例)。
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请回答:(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后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随着美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市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4)抗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最终陷入绝境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巨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番商(海外各国商人)肯来,动得数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诏行中书省唆都、浦寿庚等曰:“诸藩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元史·世祖记》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部覆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借领外夷资本及雇用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1)材料一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番商”“夷人”等,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这些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除洋务运动外)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世界联系的加强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结合材料简述该事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三图片,写出中国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中文名称)?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三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进程)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