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 | 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 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封建之治郡邑过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 D.郡县制能消除内乱 |
古代中国人对一些以技艺为专业的人,通常在其名前面加—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去称呼,让人一看就明白此人的职业身份。下列称呼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 B.《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
C.《孟子·告子上》中的弈秋 | D.《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鲰生” |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①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思想出自
A.儒家的思想 | B.道家的思想 | C.墨家的思想 | D.法家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