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齐之 辞者也() B.王曰,何?()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 D.非君人者之言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释之,以为寡人戒。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援琴撞之
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



楚王当堂羞辱



B



楚王自取其辱


———————————
【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俱病( )弦不调( )不悲( )不闻消息( )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划线词语
(1)学而不思则(2)思而不学则
(3)与朋友交而不(4)恕乎!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的“?”来表达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个故事,写出其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①,或②语③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④不安己⑤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⑥。效⑦之,不亦达⑧乎!”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②或:有人。
③语:告诉。
④宁可:怎么可以。
⑤不安己:对自己不利。
⑥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⑦效:学习,效法。
⑧达:豁达。
上面的故事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句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太守 ()④来问讯()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
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理解。
石崇每要客黄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子大将军,尝其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诣:________素:________固:________让:________
“以观其变”中“其”指代的是

A.石崇 B.美人 C.丞相 D.大将军

这段文字反映了

A.石崇的凶狠残暴。
B.王丞相的软弱善良。
C.大将军的冷漠无情。
D.美人的凄苦悲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