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 |
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 |
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黄金”时代 |
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
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C.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D.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
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显著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①传统“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是指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C.形成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
据新华社对1972年l-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
A.中国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B.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
C.中国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D.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
根据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