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公认的诗词大家。如果为“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加上合适的标题,正确的是
A.《菩萨蛮·重上井冈山》 | B.《西江月·秋收起义》 |
C.《水调歌头·游泳》 | D.《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基本上同时启动 | B.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C.制度变革在近代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D.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
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官员说“彼之人(外国人)无礼乐教化,无典章文物,而沾沾焉惟利是视,好勇斗狠,恃其心思技巧,以此为富强之计……而所谓天赐勇智,表正万邦者,要不在区区器械技巧之末也,曰有本在。本,何在?在民。”上述引文的基本主张是
A.民为邦本,要依靠人民使国家富强 |
B.学习西方,把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礼乐教化 |
C.实行变法,既学西方又保持传统 |
D.反对洋务,借民为邦本来抗拒任何新变化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或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
A.洋务派 | B.封建顽固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