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抗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与相应的环境因素有关?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研究探讨该问题。实验选用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K12。培养基3、7、11中含有链霉素,其它培养基中不含链霉素。请据实验回答:
(1)将原始对链霉素敏感大肠杆菌K12菌种涂布在培养皿1的表面培养,接着通过右图“印章”将培养皿1中的菌群“印”在培养皿2、3上培养。“印章”位置保持不变。培养皿2、3根据其功能,分别称为 培养基、 培养基。
(2)培养基3的A点处有菌落生长,将培养基2中相应的A点位置的菌落上挑出少量移入培养基4中。如图反复几次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微生物的突变是自发的还是环境因素导致的”: 。
(3)要分离出单个菌落,除了本实验中的涂布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法。
(4)上述不含链霉素培养基通常使用的是 ,下表是另一种培养基配方,该培养基具有 作用。
成分 |
KH2PO4 |
Na2 PO4 |
MgSO4·7H2O |
葡萄糖 |
尿素 |
琼脂 |
含量 |
1.4g |
2.1g |
0.2g |
0.0g |
1.0g |
15.0g |
(7)现有5种营养缺陷型菌株1、2、3、4、5,它们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物质G,已知A、B、C、D、E都是合成G物质的必需中间产物,但不知这些物质合成的顺序,于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这几种物质并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表所示。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这几种物质的合成顺序应是 。
下面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d]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主要表示______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其中的B是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向A的原因是_____ ______。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共13分)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
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它将与突触后膜上
的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该物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
有关。
(2)生物膜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它们在化学组成上都很相似,都以为基本支架。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2分一空)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每空1分,共7分)
右图是某一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
请分析回答:
⑴图中的增长曲线是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第年。
⑶种群迁入第2年,增长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⑷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⑸如果该曲线是蝗虫种群在某一地区几年内的增长趋势,那么在点开始防治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如果这是一个养鱼塘鲤鱼的增长曲线(不考虑横坐标的时间单位),当鲤鱼的种群数量达到点时进行捕捞,可以获得最大持续生产量。
(每空1分,共6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l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 kg。
(5)若对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