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省别 |
五大 (1935年) |
六大 (1945年) |
江苏 |
4.7 |
0.9 |
陕西 |
1.8 |
5.3 |
山东 |
2.1 |
1.1 |
湖北 |
5.8 |
5.6 |
福建 |
2.2 |
6.7 |
山西 |
2.8 |
2.1 |
湖南 |
6.6 |
8.2 |
广东 |
25.4 |
9.4 |
贵州 |
1.4 |
3.9 |
四川 |
6.1 |
12.3 |
广西 |
3.1 |
7.3 |
热察绥 |
1.9 |
0.6 |
河北 |
3.9 |
0.8 |
云南 |
2.5 |
2.9 |
|
|
|
A.民众的参政热情降低 B.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C.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发生变化 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
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